A4版:文艺副刊总第2931期 >2017-06-16编印

追梦夫妻天涯行
刊发日期:2017-06-16 阅读次数: 作者:
贵州公司任梅      贵州公司中老铁路项目部已进场施工大半年了。目前,由该项目负责施工的空琅村隧道、那通三号隧道已全面进洞施工,掀起隧道开挖施工大干高潮。这都是奋战在异国他乡的建设者们辛苦工作的功劳,他们远离家乡,过着简陋的生活,顶酷暑,冒烈日,甚至在雨中仍坚持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些建设者中,有这么一对特殊的90后小夫妻。忙碌中,他们虽然没有“比翼双飞在人间”的浪漫,但绝对有“你挑水来我浇园”的默契,他们彼此照应,用自己的劳动,勾勒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陈发亚,26岁,云南人,贵州公司中老铁路项目部架子三队技术主管,公司技能大赛一等奖、首席员工。杨应顺,26岁,四川人,项目部试验员、资料员。他们是大学同学、是一起共事的战友、是携手共进的恩爱小夫妻,2013年西南交大毕业后他们携手进入中铁五局贵州公司。
  从织纳铁路到蒙华铁路再到中老铁路,4年来这对90后的小夫妻参与了3条铁路施工建设;4年来他们夫唱妇随、相互支持、彼此信任、共同进步;4年来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建立起幸福的小家,还有了可爱的宝贝女儿。
  看到的第一眼,我忍不住问道”小杨,蒙华的条件环境比这里好多了,怎么又跑到老挝来了?”
  “梅姐,公司要调陈发亚过来,我也主动申请跟着来,只要我们能在一起,无论天涯海角我都愿意跟随,再坚苦的环境都能克服。”
  “那你们的孩子那么小谁照顾,是不是很想念啊?”
  “我们来老挝的时候女儿才8个月,现在都1岁了,一直都是奶奶在照顾,没办法,几乎没在身边照顾过她,现在每天最开心的就是我们试验室网络通了,晚上可以跟女儿视频,她都会叫妈妈了。现在只想让自己每天都充实忙碌起来,转移注意力,这样就会让自己不是那么想念女儿......”
  “你们还这么年轻,有想过要二胎吗?”
  “干完这个项目再说吧!这里的医疗条件太差了,怕怀上了连个检查的地方都找不到,海外项目收入还是要比国内高点,我和陈发亚的想法都一样,安心干完这个项目存点钱再生二胎。”
  2016年12月9日,小俩口突然接到公司通知调到老挝项目,就从河南蒙华铁路项目部马不停蹄地赶到各自家乡办理护照,陈发亚更是先奔向云南再奔向四川,中途都没有时间和父母相聚。赶到四川后与爱人利用短暂的请假时间,去将两年前没有照完的婚纱照拍完,再抽了仅一天的时间陪陪8个月的宝宝,这一别又是5个多月没见面了。
  小俩口虽然同在一个项目,却因岗位不同,分配在不同地点,相聚甚难。再加上前期工作繁多,试验室验收,搅拌站验收,事无巨细,杨应顺尽心尽力,努力完成本职工作和领导安排的各项事务。4月15日,中铁五局中老铁路1标1号拌和站成为全线四个标段中首批通过验收的单位。
  到达架子三队看到陈发亚的第一眼,给我的感觉就是这小伙黑了、瘦了,他正在技术室给技术人员做技术交底,我走进办公室,看到我,他很惊讶地站起来,“梅姐,你又过来了,啥时候到的?”“我昨晚上到的,你们忙我先去工地看看。”
  项目副经理兼第三架子队队长罗亚介绍说:“陈主管非常敬业,能吃苦,还好学,一个人带着3个见习生挑起整个队的技术工作,基本上是白天跑工地,晚上做资料,他爱人就住在项目部,都很少有时间去陪伴。”
  陈发亚主要负责重点工程空琅村隧道出口、横洞、斜井的施工技术、安全、质量、施工、技术指导等工作。项目部前期筹备期间,为保证各洞口顺利进洞,他主动搬到建设并不完善的工班驻地,几块砖头,一块木板搭建起来,就成了他白天的办公室,晚上休息的床,及时为隧道进洞提供技术支持。
  由于中老项目技术人员相对紧缺,技术室的三个同事都是刚从学校出来的见习生,对隧道基本没接触,陈发亚非常注重“传、帮、带”,总是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所学到的传授给3位小兄弟,让他们尽快上手,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和三个见习生加强学习,每周周日晚在一起对一个周所学的知识进行交流。
  陈发亚、杨应顺小两口为了共同的梦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他们走在了一起,携手闯天涯。他们用勤奋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诠释了工程建设者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