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公司 李 漫
2024年文学诺奖花落韩国韩江家,引发一股“韩江潮”,我不能免俗,于是读完《素食者》。
《素食者》是韩江的代表作。2016年,她凭借《素食者》获得了国际布克奖,使她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亚洲作家;2019年美国权威杂志《连线》把《素食者》选入10年来10本最佳类型小说之列;2024年10月10日,韩江因《素食者》等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诺奖颁奖词称其 “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性”。
与大多读者一样,初读《素食者》的感觉是沉重和压抑,复杂而深刻,甚至还有些许窒息感。第一次读韩江的作品,我不满足轰动全球的《素食者》只带给我萦绕心头的沉闷,像身处不透风的暗室,找不到光亮和出口。于是又读第二遍。
《素食者》分三章,每一章都从不同的人物视角讲述女主角英惠从人变为“植物”的过程。普通的家庭主妇英惠,在做了一个噩梦后,开始拒绝吃肉,并对肉食产生了生理反感。这打破了生活原本的平静,让丈夫、家人和周围人不理解并反对。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惠的行为变得越来越极端,她不仅拒绝吃肉,还开始拒绝自己“人类”的身份,把自己当成一株植物。此行为让她与家人、社会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同时让她逐渐陷入自己的幻想空间:“姐,我现在不是动物了。”“我不用再吃饭了,只要有阳光,我就能活下去。”
作者采用多角度叙述、多种声音并存、多个独立声音平等对话及时空交错等手法,使故事呈现出碎片化、非线性的特点。这样的写作特点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联想的能力,从而逐渐理解和感悟,体会故事的深度。也许会有一些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困惑和迷茫,但也因此才能调动大家更深入地思考 《素食者》的意义和价值,会让喜欢的人更喜欢,迷茫的人更迷茫。
当然,《素食者》值得一读的地方远不止作者对于叙事的引人入胜、语言的强大感染力等出色的文学表达,或它集中体现了韩江作品细腻深刻、冷峻诗意、情感深沉、意象独特、主题厚重的特点。它所表现出的女性的压抑与束缚,男性的暴力与冷漠,个性反抗的艰难,对人性的探索,对自我认知的困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自然和本真的向往等等,才是让人闭卷深思之处。
当大多数人把同情、敬佩、惋惜,甚至悲壮的目光投向英惠时,我看向了姐姐仁惠。以平常人的眼光看英惠的结局是悲凉的,可她无疑是勇敢的,是自我的。她终是没有再做人类,她依着本心向做一株植物努力了、抗争了、逃离了。而姐姐仁惠选择了妥协和忍耐。她是被男权社会驯化的女性,是自我意识缺失的女性。但值得欣喜的是,她在最后痛苦的挣扎中慢慢觉醒了:“她的眼神幽暗而执着,像是在等待着回答,不,更像是在表达抗议。”
从另一个角度看,英惠的抗争似火般熊熊燃烧,而仁惠的觉醒有如一粒种子,在慢慢蓄积力量以破土而出。
我们身边有数不清的“仁惠”,背负着身上的妻职和母职,日复一日,岁岁年年地做着别人眼中的好妻子、好妈妈。我知道,她们中没有几个人能笑着谈完自己的婚姻及家庭。我不知道,如果可以从头再来,她们是否还会选择走进婚姻。人生只有一次啊,她们自己的人生,却没有为自己活过。
我耳边响起海明威对玛莎·盖尔霍恩咆哮着的怒吼:“你到底是战地记者还是我床上的妻子?”玛莎·盖尔霍恩是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同时是美国著名的战地记者和作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战地记者之一”。
我也想起塔拉·韦斯特弗书中的一句话——“将自己从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解放我们自己。”
愿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柔散发光芒,滋养我们的灵魂,给我们勇气和智慧面对生活的种种,像那默默生长的每一株植物,平凡却充满力量。
第二遍《素食者》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