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公司党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积极推进科技兴企战略,不断提升智能建造水平,助力工程建设效率效益增长,促进企业发展质量提升。
强化新发展理念引领,确保智能建造系统推进
1.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推进智能建造发展。结合企业产品结构和管理实践变化,积极推进施工设备和管理平台更新升级,引进隧道大机配套设备和桥梁智能建造设备,推进地铁盾构施工,推广智能化搅拌站和智能加工设备,现场施工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针对标准化和集约化管理要求,构建智慧管理平台,推进清单式、模块化智能管理。构筑了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为脉络的智能建造路径,实现各工程类型、各业务系统的智能化覆盖。
2.坚持系统观念,组织推动智能建造施行。成立智能建造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信息化管理指导意见》《隧道工程大机配套施工实施细则》以及《智能建造指导意见》,组建隧道机械化分公司,明确机电制造分公司、混凝土分公司智能化建设规划,全力推进智能建造专业化发展。搭建项目关键指标管控平台及项目智能建造管控平台,实现“逐级介入、层层留痕、直扎一线、横向整合、集成高效”的穿透式管理,强化前后台联动和各系统协同,实现智造与智管融合。在成渝中线重庆段3标打造了以徐家平隧道、玄天湖大桥、玄天湖隧道为智能综合管控对象的“两隧一桥”智能建造示范区段,成为国铁集团观摩亮点,信用评价连续A级以上。
3.坚持目标导向,科学引入智能建造设备。聚焦“效益提升、价值创造”,以效率和效益为主要考量,先后引入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履带式拱架安装台车、智慧造桥机,以及型钢焊接机器人、智能钢筋生产线等智能建造设备,为工程施工提供了强大助力。
强化新技术广泛应用,确保智能建造效能提升
1.推进智能施工提升效率效益。隧道施工中,推行谱系化智能工装,采用智能凿岩台车、锚杆钻注一体台车、智能自行式液压仰拱台车、智能二衬台车等先进工装,每个隧道口各工序可减少作业人员12人,综合工效提升15%。桥梁施工中,采用智能成孔检测仪、智慧悬臂造桥机、智能线形监控等工装设备,较传统挂篮组装节省40小时,综合工效提升7%,单套全工装作业人员减少22%,施工品质和安全更好保障。
2.推进智能加工提升产品质量。在加工中心、构件厂先后引进了系列智能数控加工、养护设备,提高了加工速度和精度,单座加工中心作业人员减少30%,综合提效20%。在成渝项目建设了远程控制搅拌站,将物料验收、试验、生产系统整合为“大数据”中心,实现了生产过程全面监督和及时反馈,既减少操作人员,又提升了混凝土生产质量和效率。
3.推进智能管理提升管控水平。在项目临建阶段,探索应用BIM+GIS技术轻量化场景,通过厘米级误差精确坐标定位,将工程地质信息三维可视化,对建筑信息模型与GIS地理空间场景进行融合,实现了临建信息化规划。在主体建设阶段,通过在智能综合管控平台中开展信息挂载、实景测量、填挖方计算、建设环境分析,以及便道设计、4D进度推演、工程地形拟合等场景应用,提前发现问题,为项目决策提供信息数据。着力推进管理智能化,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围绕“人、机、料、法、环”核心要素不断丰富管理信息,实时收集设计文件、施工方案、人员机械进场、过程管控记录等信息和影像资料,以及材料溯源等多源信息数据,关联集成于BIM+GIS模型,实现信息与模型一对一、多对一的数字孪生目标,提高了管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强化创新性要素配置,确保智能建造基础稳固
1.完善智能建造管理体系。坚持系统管理,积极推进智能建造管理配套,制订了 《三臂凿岩台车专项管理办法》《开挖质量绩效考核办法》等智能设备管理制度。完善了机械费用专项考核体系,每月对机械使用效率、维修费用、开挖质量等进行分析考核、公开通报,建立问题台账,制定整改措施,责任落实到人,限期整改销号。在智能设备最多的成渝和高原项目建立“三个一”设备管理制度,坚持设备使用一次保养一次、每周进行一次检查、每月进行一次分析,确保智能设备效能提升、状态优良。
2.党建赋能激发创新活力。坚持将项目党建与智能建造融合,在成渝项目探索搭建了党建智能化管理模块,结合“成渝先锋”党建品牌,打造了集工作纪实、实时监控、日常管理、互动服务“四位一体”的项目党建工作平台,实现党建工作与项目管理有机融合。发挥党员骨干在智能建造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隧道施工领域,成立了童甲修职工创新工作室和龚琳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多项技术攻关,克服了多种不良地质叠加情况下的各类施工难题。在加工领域,成立了罗仁金金牌职工创新工作室,对智能二衬台车、拱架安装台车进行升级改造,有效提升了衬砌进度和质量。
3.加强智能建造队伍建设。建立校企协同培养与社会引入相结合的智能人才引入机制,在贵阳铁路技师学院引入三臂台车操作毕业生50人,在社会上引进成熟操作和维修人员53人,通过导师带徒、晋级考核、岗位交流等方式加强岗位培养。坚持高技能人才待遇倾斜政策,多次举办和组织人员参加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代训、以赛促学。目前,已培养58名熟练操作手,满足29台套大机设备施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