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集团新闻总第3298期 >2024-11-15编印

五公司
打造智慧工地管理新模式 推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刊发日期:2024-11-15 阅读次数: 作者:刘勇张伟
  五公司深入贯彻落实股份公司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工作部署,以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主线,以雄忻高铁项目为综合应用示范点,充分利用BIM、GIS、IOT、AI、大数据等核心技术赋能项目管理,创新打造智慧工地体系,全面加强项目管理,有效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加强信息归集数字化,提升实时感知能力
   一是创新设备应用,实现信息集成。通过高支模监测、AI摄像头、智能广播、高杆喷淋、扬尘监测、基坑监测、车辆进出识别、污水监测等固定设备,结合无人机、智能安全帽、车辆定位、智能压路机等移动设备,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无死角的信息采集,为项目建设提供可视化管理依据。建立全线、多专业的三维BIM模型,依托BIM+GIS工程管理平台进行全线建设管理和施工应用,完成模型设计与实体施工过程中的信息集成与关联,从而实现雄忻高铁项目建设关键工序的可视化管控。二是强化数据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打造智慧工地系统,加强系列数据管理工具运用,实现自动备份、数据加密、版本控制和访问控制,保证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创新技术资料存储应用方式,分类建立存放索引,实现技术数据资料的集中管理,极大提高数据储存效率。根据施工工艺流程,利用BIM技术制作隧道钢筋绑扎工艺流程图及雄安1#隧道、金融岛枢纽等施工动画,直观展示工艺要求,大大减少操作失误。目前,上传施工图纸34册、方案交底43份、技术交底170份、变更表单14份、二维码管理138份、仪器管理19份,有力促进生产质效提高。三是优化信息传输,助力远程调度。为项目管控云平台运行构建稳定可靠的信息传输网络,主要包含互联网、物联网、局域网、北斗卫星等,使数据传输互联互通具有可靠的网络基础。管理人员信息接收端可以通过手机APP、电脑客户端、大屏展示等多种方式,确保信息迅速、直观呈现,实现有效的项目远程调度管理。
   加强生产要素数字化,提升管理创效能力
   一是赋能产业工人管理。搭建劳务实名制管理系统,利用感知端生物识别硬件与后台数据联通,实现现场出入实名认证、考勤数据实时上传,特别是在产业工人园区、施工现场进出口配置人脸自动识别系统,让产业工人进场时间整体减少60%,有效禁止黑名单人员或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提高工地安全等级。加强工人集中管理,高标准建设工人实训基地和产业工人社区,设立产业工人维权中心和培训中心,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增强产业工人安全感归属感。二是赋能机械设备管理。依靠车辆进出场管理系统,对进出项目及厂区的车辆信息100%录入,车辆冲洗监测实现全覆盖,罐车全部实时定位。加装工程机械物联监测设备,管理后台及时掌握工程机械油耗和作业时长等数据,提升基础油耗管理水平。推行“一机一档”标准化管理,实时汇总机械设备各类信息,保证机械设备安全运行。三是赋能物资材料管理。引入先进的库存管理系统,采用对材料总量进行对比、分析偏差,观察环比及扣量走势等方法,实时掌握物资的库存量和使用情况。对供应商供货等情况进行多角度、多方位评估,并根据供货偏差对供应商进行TOP排名,便于快速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从源头上把控物资质量“进口关”。
   加强管理过程数字化,提升现场管控能力
   一是降低安全风险。建立智能基坑降水系统,对基坑地下水位实时监测,电脑、手机、平板实时查看,出现异常及时预警。通过联合视频监控及无人机巡检等方式,对现场各环节全面监测,捕捉重点部位、易燃物料、特殊施工工艺以及危险施工区域的作业信息,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目前,通过监测发现问题45条,整改率100%。二是提升工程质量。完成钻孔桩北斗定位系统、超声波成孔质量检测、超大面积混凝土浇筑激光整平、超大面积混凝土浇筑捣鼓技术等“四小四新”成果研发,并应用到施工现场,有效提升重要施工环节的工效和质量。建设智能环保混凝土拌和站,实现生产全程集中管理、精准跟踪、智慧决策和智能分析,在混凝土内部布置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提升混凝土整体质量。三是节约施工成本。建设智能钢筋配送中心,通过“移、物、联、云”等技术,创新整合订单、生产、配送管理等7大模块,实现各环节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和智能化决策。采用PLC智能控制,实现钢筋原材自动震散、定尺剪切、翻料上料、弯曲成型、分级存储。钢筋作业人员由11人减至2人,提效1.5倍,原材出材率达99.7%。四是打造绿色工地。采用扬尘在线监测、室外智能降尘、智能喷雾等系统,实现智能监测、自动降尘;运用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实现污废水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研发升级土方挖装运卸一体化施工技术,实现土方工程绿色减碳新模式,有效改善施工作业环境。(刘勇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