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测量仪,两台轨道车,一个身影在人群中来回穿梭。
清晨6时许,南昆铁路册亨站热闹非凡,接触网工正散落在轨道车上进行硬横梁更换,工班长们指挥的号子声与机器的轰鸣声奏响了晨间最美的 “交响曲”。人群之中,一个身材高大、短寸发、面庞黝黑、走路带风的“钢铁硬汉”格外醒目,他就是电务城通公司南宁电化改造项目部作业队队长谢黄平。现年47岁的谢黄平已经扎根南昆铁路27年,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每一条接触线、每一根立柱,先后参建400多公里的接触网“外科手术”,被称为南昆线上的“老黄牛”。
筑路,从初识到相知
时间回到1997年7月,20岁的谢黄平成为一名南昆铁路的建设者。
南昆铁路被称为 “云端上的铁路”,沿线穿越七度以上地震区,相对高差达2010米,全线存在膨胀土、泥石流、危岩落石等病害。
刚工作就遇到这么多困难,可这些困难非但没有吓退他,反而认为这是难得的机遇,暗下决心把握机会,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白天他穿梭在工作现场,拆装腕臂、安装道岔电连接、放承导线、装置调试,经常一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晚上挑灯夜读,抱着书籍钻研理论知识,研究图纸原理,遇到实在搞不懂的难题,便追着工班里的老师父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吃透每张图纸、每个原理。凭着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勤思苦学的劲头,他脱颖而出,迅速成为班组技术骨干。
在南昆铁路建设工地上,谢黄平与32人组成的工班,在短短4个月中,完成了电化二段所承建工程总量的40%,3项工程被评为样板工程,创造了2项全国纪录和2项第一。
守路,从青丝到白首
近年来,南昆铁路部分接触网设备老旧,急需改善接触网设备耗损日益严重的状态。谢黄平愿望成真——从南昆铁路的建设者变为守护者。
百色至威舍段地处两广丘陵与云贵高原的交界山区,地势复杂多变,区间内桥隧占比多,对桥支柱打眼和预埋工作的精度要求高。没有可操作性的施工方案,更没有成熟的施工经验,桥支柱打眼的方案成了技术人员眼中的“硬骨头”。
面对着连绵的乌蒙山脉,黑发染上白霜的谢黄平,一头扎进施工方案的思考里。施工结束后,大伙累得直喘气,一躺下就鼾声大作,而他却还在反复对照设计方案,一个立柱一个立柱地核定测量数据,验证方案可行性。桥支柱打眼的难题,他硬是熬了几个夜咬着牙破解了。
“我的方案绝对没有问题,可以把那些专家请过来加以论证。”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项目经理办公室,更述说着一名老电化人的执着担当。
这一建议被采纳。作业队仅用一周就完成了桥支柱打眼、预埋、立杆和组装工装,21孔底座的打眼全部由他亲自操作,测量做到分毫不差,每个环节都严格达到技术标准,检测合格率100%的。这块“硬骨头”顺利啃下。
爱路,从见证到信仰
20余年来,谢黄平从接触网工到作业队队长,他与南昆线共同成长,也见证了沿线城镇的发展。
“现在当地人的生活好多了,道路四通八达,山里的村民从大山里搬到城镇,小别墅一栋栋拔地而起,小轿车一辆接着一辆,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谢黄平笑着说。
2016年夏,刚毕业的方涛到了南昆线,成为谢黄平的徒弟。“我们以前吃饭、睡觉、干活都是到轨道车平板上,干到哪个区段就住到哪个区段。”谢黄平看了眼自己年轻的徒弟说:“哪像现在,吃饭三菜一汤,生活住宿在驻地,舒服得嘞!”
谢黄平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传授给爱徒,手把手地教,帮助他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如今,方涛已成长为南昆线上独当一面的项目总工。
曾有人问谢黄平,二十多年守着南昆铁路不苦吗?他笑着说:“干一行爱一行,能为南昆线奉献青春,为当地老百姓的脱贫致富做贡献,这一辈子我都感到骄傲!”
(张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