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笑声和鼓吹,六街灯火乐升平。”春节过后,喜庆的鞭炮,欢腾的锣鼓迎来了普天同乐的元宵佳节,这个中国最古老的夜的节日的来临,意味着人们忙碌的生活将要启程。人们开始从大酒大肉的生活中慢慢苏醒过来,调节自我状态,调整自己姿态,认真谋划一年的工作,悉心安排一年的生活,理性瞄准一年的目标,朝着既定的方向行走在人生驿站上,无论是奔跑,还是跋涉,或是开心,抑或不快,都得绕着年轮跋涉一圈,留下的是或深或浅的痕迹,或者是成功和喜悦的结晶。
正月十五夜咏月,元宵佳节乐观灯。在祖国大地,红灯是中国人在良辰美景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装点,有史以来,它就在充分的文化意义上增强人生的快乐和希冀,并且具有一种诗意、风韵和美感。试看如今高楼大厦,霓虹灯固然万千明媚、迷人眼目,但也比不上今晚垂挂出的红灯令人精神为之一爽。天上明月皎洁,地上灯火照耀,人们结伴出门观赏花灯,猜灯谜,宫灯、纱火与明月共辉煌,勾勒了元宵佳节热闹的景象。
元宵节有很多传统习俗,吃元宵、观灯、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习俗之丰富、之热闹、之喜庆,蔚为壮观,构成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华民族欢乐的象征。如果说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根本精神,那么元宵节的文化内涵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我的故乡,元宵节数玩龙灯最热闹了,龙是中华民族最崇尚的理想化的动物,把它视为吉祥的象征。当龙灯蜿蜒串进村寨人家,都得念上好几句“吉语”, 祝愿人们在龙年里财源广进,阖家安康,为人们纳福增寿,祈祷平安。在人们心目中,龙能呼风唤雨、消灾除疫,所以极力祈祷,希望得到龙的庇佑而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由此形成了在元宵节玩龙灯的习俗。当龙灯每到一处村子,都要找一处宽敞的地方,耍上一两遍龙灯——双龙戏珠。此时此刻,全村老少聚集于此,烟花绚丽斑斓,炮竹响声不断,只看见烟里雾里人头攒动,浓烟环绕,光影摇曳,龙灯渗出的光线,融融的,柔柔的,绵延漫溢,仿佛进入梦幻般的世界。此外我的家乡在元宵节还玩一个叫“圈灯”的传统节目,即每户出一人,男女均可,自带一双红灯到村里大院集中后,再浩浩荡荡从村里出发到田野绕一圈回来,祈求五谷丰登。此时,天上星月闪闪,地上红灯灼灼,辉光相映,璀璨缤纷,眼花缭乱,美丽至极。
站在城市的高处,鸟瞰一盏盏红灯就像一串串最早熟的果子,夺目得叫人摒息。清风吹过,飞红点点,遥想过去,在这夜的节日里,有多少诗人的笔下流淌出了款款的诗情画意,留下了多少人间佳话,千百年来让人总在此时更加怀念,在反复的回味中走向无穷。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日夜》中“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体现了元宵佳节之际,满城盛开灿烂彩灯,灯与月交映,火树与银花相合,游人骑马观灯,带起一路的烟雾,明月皎洁,总与游人相伴。好一个“暗尘随马、明月逐人”,为后世多少诗人开启了佳节文思的灵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绘了人约元宵黄昏后的情景更是诗意无限,读来让人无不沉迷,彼此倾心的人在元宵节的欢声笑语中心驰神往。辛弃疾描写的《青玉案 元夕》一词里更是创造了一个灯火阑珊觅知音的绝美意象,令人心驰神往,千古传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元宵节的灯火辉煌、歌舞欢腾的热闹场面中,到处是火树银花,烟花绽放,流光溢彩的美好景象。
元宵节作为一种象征,寄托着整体上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展示了欢快喜庆的民间气息和节日气氛。在年意阑珊的时节里,元宵节像是一曲交响乐强劲有力的收尾,以绚烂的快板结束了春节最后一个乐章,留下的是依依不舍的怀念,凸显的是阳光朝露的活力,演绎的是欢乐跳跃的音符,书写的是青春铿锵的理想。(建筑公司 黄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