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邦:“别怕!我们来了”
“救援队的同志,快来救救我们,我家中有1名孕妇,快要生了,请把我们送到医院去。”6月24日,暴雨如注,贵州榕江县城一片汪洋。中共党员,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五局贵阳队中队长王兴邦抵达榕江县时,县城积水已经漫到2楼居民楼窗户处,不断涌进居民家中,现场断电、断网、断路,一位老人焦急地趴在窗边呼救着。
“被困的同志们,别怕!我们来了。”王兴邦回应说。穿着被洪水打湿的救援服,王兴邦满是泥泞的鞋子随着脚步声发出噗呲噗呲的声音,他连同救援队员文越用泡得发白的双手,奋力清除水中枯枝树叶,将冲锋舟行驶到居民窗户处。他攀着窗户爬进楼内,积极为孕妇穿上救生衣,戴上安全帽,合力将老人一家送到县人民医院。
今年35岁的王兴邦,是一名人民子弟兵,2014年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2016年光荣退伍,随后加入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五局贵阳队。
“党员,就要冲锋在前。”王兴邦是第一批进入榕江县的救援人员。抵达现场时,眼前的景象让这位硬汉“心里凉透了半截”——道路坍塌、桥梁冲毁,县城主干道被淹没,更致命的是,电断了,手机信号完全消失,整个区域彻底陷入 “隔绝”的状态。
“联系不上指挥部,没法报平安、说情况,就跟被‘孤岛’困住一样!”王兴邦回忆道。但作为带队负责人,看到洪水中亟待救援的乡亲,他压下心头的焦虑。“别等了,先救人!”他沙哑却斩钉截铁的声音在现场响起!
压力如山,全凭经验和临场判断。他迅速做出分工:一队人马,紧急架设自组网搭载便携卫星站,奋力打通与外界的“生命线”;另一队,他带队,挑选10名水性好的队员,驾驶冲锋舟、水陆两栖车,在未知的激流和漂浮物中冒险探路,向被淹区域挺进,搜寻转移被困人员。
没有通信设备,救援队员靠大声呼喊、打手势传递消息。每隔一段时间,各小组就返回集合点碰头,汇报进展,现场解决难题。“大家心里都没底,但都憋着一股劲,就想着赶紧把人救出来!哪怕没有支援,也要尽最大努力,能救一个是一个!”王兴邦说。
第一天整整24小时没有合眼,疲惫刻在他坚毅的脸上,却丝毫未减他冲锋的势头。他带领指战员驾驶冲锋舟,在浊浪翻滚的洪水中来回穿梭,勘察灾情,搜救群众。因不停呼喊而沙哑的声音,成为洪水中最令人心安的信号:“被困的同志们,别怕!我们来了!”
贵阳队共计搜救转移被困人员103人,包括孕妇,儿童、伤员、行动不便老人等,还为医院和学校共计运送了4台发电机及急救物资,使医院为病人顺利进行手术,保障了患者生命安全。
董清卓:为救被困人员,险被洪水冲走
汹涌的洪水漫过二楼窗户,危急的呼救声从老楼深处传来。面对随时可能吞噬生命的激流,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没有丝毫犹豫,驾驶救援车破浪前行,用坚实的脊背为老人撑起生的希望,甚至一度命悬一线。他就是中铁五局贵阳队队员、90后党员董清卓。
在榕江县城古州老街,积水漫至居民楼二楼窗户,浑浊的洪水裹挟着杂物不断涌入民宅。32岁的董清卓,这位有着1年半队龄、参加过多次抗洪抢险的退伍军人,正和战友驾驶着新型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在齐脖深的洪水中艰难穿行,大声呼喊搜寻被困者。
突然,一阵急促的狗吠声和微弱的呼救声穿透水流声传来:“快来救救我,我躺床上动不了!”
“马上来!”董清卓大声回应。他和战友奋力清除阻挡在前的漂浮垃圾,将全地形车艰难行驶到楼梯口。没有片刻犹豫,董清卓带头涉水爬上已被洪水浸泡的楼梯,直奔房间。
推开虚掩的房门,只见老人无助地躺在床上,眼中充满恐惧。“老人家,别怕,我们来救援你了!”董清卓一边用坚定的语气安抚老人,一边迅速为其穿上救生衣。随后,他毫不犹豫地俯身,小心翼翼地将老人背起。老人紧紧抓住他的肩膀,哽咽着,泪水混着雨水滑落:“太感谢您们了,您们救了我!”董清卓咬着牙,一步一个脚印,将老人安全背送到全地形车上。
救援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就在第一天的紧张救援中,董清卓驾驶的冲锋舟突遇险情,被一股强大的暗流裹挟,眼看就要被卷入汹涌的江心!千钧一发之际,董清卓展现出惊人勇气,奋力以身做绳,死死抓住了岸边一棵即将被洪水吞没的大树!冰冷的洪水猛烈冲击着他们,仅靠这棵救命树苦苦支撑。直到后续队友拼尽全力将他们拉回,才得以脱险。
事后,当被问及是否害怕时,这位年轻的党员坦诚地说:“怕,肯定是怕!但救人要紧!”
从背起病弱老人的温暖脊梁,到激流中抱树求生的顽强身影,董清卓用行动诠释了90后党员的责任与担当。那句朴实的“怕,但救人要紧!”,道出了千千万万奋战在抗洪一线共产党员的共同心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越是艰险越向前! (吴晓彭付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