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司 翟传奇
时钟拨回1986年许家洞站场那个寒星闪烁的冬夜。1985年12月10日,中央“决战三年、建成复线”的号令震碎了南岭的寂静。中铁五局作为主力军,四万五局儿女,掀起了保工期、抢开通的会战高潮。
在既有线路上施工,运输与施工的矛盾十分突出。全线新老铁路互相穿插160多处,拨接工程成为最紧张的任务。在许家洞这个连地图都忽略的小站,五局人缔造了震惊“中国速度”。
在整个衡广复线中,二处的任务最重。2000名建设者像精密咬合的齿轮,在90分钟的天窗期里创造奇迹。时任铁五局二处政治处副主任的常仲相至今清晰记得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当最后一列火车拖着长长的汽笛声驶离旧线,整个站场瞬间化作沸腾的战场。月光下,钢钎与铁轨撞击出璀璨火花,号子声与机械轰鸣奏响命运交响曲。“提前拨通一分钟,铁路运输收入就多300元,综合损失就少3万元”工人们为提高效率,将拨接流程分解成278个动作反复演练,在零下5度的寒夜里,他们用冻僵的手指旋开螺栓,用体温融化冻结的润滑油。凌晨三点,当最后一组轨枕嵌入路基,计时器定格在87分32秒——比预定时间抢回148秒!这148秒,是2000双手在钢轨上磨出的148道血痕!
但真正的考验在南岭深处。6060米长的隧道里,胶泥如恶魔般吞噬着光明。当8000立方米泥浆如巨兽般吞噬掌子面,当机械在淤泥中彻底失灵,我们的前辈选择了最原始却最悲壮的方式:用竹片刮,用手指抠!青年技术员王建军在抢险日志中写道:“胶泥黏得像沥青,刮板下去就折断。我们排成三列纵队,前面的人用竹片刮下泥皮,后面的人用指甲抠出缝隙,最后的人用铁勺舀出泥浆……”四十个昼夜,指甲开裂的工友把血手印烙在岩壁上,结痂的伤口刚愈合又被撕裂。折断的竹片堆成小山,渗血的绷带连成长龙,但没有人后退半步。
当南北施工队在隧道中心紧紧相拥,他们手中传递的不只是测量标杆,更是民族工业崛起的接力棒!没人会想到,39年后的今天,复兴号列车穿越南岭隧道仅需72秒;更不会想到,当年用竹片刮出的隧道,正托举着时速350公里的中国标准!
作为五局青年,触摸这段滚烫的历史,我读懂了衡广精神的深层密码:它是许家洞站场不灭的灯火,是南岭隧道里永恒的火把,是四万人用血汗铸就的信念长城。从雪域高原的冻土禁区到伶仃洋上的跨海长虹,从“一带一路”的异国热土到智能建造的数字云端,这种精神始终在五局人的血脉中奔涌。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处,让我们以先行者的荣光为灯塔,以开路人的担当为罗盘。当新型轨道交通划破晨雾,当数字孪生技术在云端生长,我们要让世界看见:衡广精神从未远去,它正以新的形态在新时代建设中绽放光芒!
如今,南岭的清风正在传颂这样的真理:没有比信念更坚固的盾牌,没有比担当更锋利的开山斧;京广线的钢轨正在书写这样的宣言:五局人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民族复兴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