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风作伴。随着成渝中线四川段跨资铜高速公路特大桥连续梁精准合龙,中铁五局建设者匠心雕琢,精益求精,将科技创新的基因融入巴山蜀水间的壮美画卷。
智能造桥机显身手
“这套中铁五局首台自主制造生产的智能造桥机,与传统挂篮相比单个节段提升综合工效超20%。”项目常务副经理罗峥鑫指着合龙的连续梁说道。
该智能造桥机由承重系统、模板系统、附属系统、电液自动控制系统和信息化系统五大部分构成,与传统挂篮相比,在施工安全性、走行效率、劳动强度、信息化程度四个方面有了显著改善。浇筑过程中,项目部严控混凝土生产与运输环节,严格温控管理与裂缝防控,借助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对桥梁结构的应力、应变进行了实时监控,确保每一个环节可控。
与传统挂篮相比,智能造桥机在施工安全性、走行效率、劳动强度、信息化控制等方面显著改善,实现了施工过程中的全过程监控和状态监测,有效提升了施工作业安全性,提前3天完成合龙任务。
精准换重保精度
跨资铜高速公路特大桥全长784.9米,主跨采用连续梁结构,计算跨度为(36+64+36)米,施工环境复杂、技术难度高。中跨合龙段作为连续梁结构受力的“咽喉”,需确保梁体两端高差、线形误差小于2毫米。
项目技术团队采用 “动态配重+实时监测”的精准换重技术,在合龙段两侧悬臂端安装智能配重水箱,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位移数据,自动调节配重水量,抵消混凝土浇筑产生的荷载变化,实现动态配重。
测量人员每半小时采集一次梁体变形数据,确保合龙前48小时内两端高差始终控制在0.8毫米以内,实现毫米级精度控制。此项技术有效避免了传统沙袋配重效率低、误差大的弊端,将合龙精度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最终,项目部以毫米级精度兑现品质承诺,打造了高铁大跨径连续梁施工的又一标杆案例。
无震动的“微创手术”
跨资铜高速公路特大桥主跨下车流密集,稍不注意就会有高空抛物风险。为减少对既有高速公路的通行干扰,项目部首次在高铁桥梁领域采用“金刚石绳锯无声切割”技术拆除临时支座。绳锯以25米/秒高速运转,通过超细金刚石串珠绳精准切割混凝土支座,全程无火花、无振动,下方高速公路通行不受丝毫影响,实现零震动作业目标。
相较传统爆破或破碎锤拆除,减少建筑垃圾80%,噪音低于55分贝,确保 “安静合龙”,真正实现绿色施工。该工艺的成功应用,为复杂环境下桥梁施工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双管齐下破解收缩难题
针对合龙段混凝土易受温度应力开裂的难题,技术团队科学锁定最佳浇筑时机,选取“黄金四小时”作业窗口,通过提前72小时启动气象追踪,严格把控低温窗口期作业,选择夜间气温稳定时段(凌晨3时至6时)进行合龙段混凝土浇筑及临时钢结构焊接,利用热膨胀系数最小的温度区间,最大限度降低收缩变形风险。
在混凝土中添加高性能复合微膨胀剂,通过钙矾石晶体生成反应产生适度膨胀力,补偿混凝土凝固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将自由膨胀率精准控制在0.02%~0.04%范围内。经检测,合龙段混凝土表观零裂缝,超声波检测密实度达99.3%,远超设计要求。
春风拂过川中大地,成渝中线建设者们正以毫米级的精度和创新的智慧,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播撒高质量发展的种子,用科技创新的力量浇灌出智能建造的硕果。(胡狄李林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