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公司 钱青青
去岁金秋,我在办公室枯坐良久,笔尖在稿纸上艰难勾勒,却只留下干涩的轨迹。那些本应跃然纸上、鲜活灵动的故事,在无数次的修改中逐渐失去色彩,褪变成苍白无力的文字。我的人物通讯写作似乎陷入了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无论我如何努力调整和完善,它始终难以触及“生动鲜活”的境界。
直到一位宣传前辈发现我的窘境,他向我推荐了工人日报高级记者李元程老师的力作《也许今生不再相见》。李元程老师用二十年行走四万公里淬炼的文字,如同惊雷般猛然劈开了我长久以来固化的写作模式。
我在字里行间跋涉,沉浸于李元程老师的文字世界。在海拔4218米的当雄,我目睹青藏铁路养护工弯腰上万次进行路检;在距地面280米的平顶山煤矿掌子面,我嗅到煤矿工人工作服内岩壁淋水与汗水交织的气息;在离地面十七八米高的行车上,我触摸到行车女性操作工平稳且有力的手掌。李元程老师以其精湛的笔触,让每一位普通劳动者的独特印记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时代的画卷之上。
书中最令人震颤的,莫过于李元程老师独树一帜的观察视角。她并未选择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视角进行冷漠旁观,而是跟在矿工汗湿的脊背后记录隧道深处的呼吸,蹲在村妇开裂的掌纹旁聆听土地的私语。这份近乎痴迷的在场感,让每一个故事都仿佛拥有了生命的温度和心跳的节奏。当读到戈壁上的工人把仙人掌当孩子般对话时,我醍醐灌顶:真正扣人心弦的通讯报道,绝非华丽辞藻的堆砌与炫耀,而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深刻共鸣的真实写照。
轻轻合上书页,恰逢窗外洒落今春的第一场细雨。那些曾经被我刻板描绘的“先进典型”,在雨幕的映衬下突然变得鲜活而生动:测量员翻山越岭,用脚步丈量出每一寸土地的宽广;开挖工满面尘土,却难掩那闪烁着明亮光芒的双眼;机电班长奋不顾身,毅然跃入水中抢修水泵的身影若隐若现……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匿于尘埃里,等待着我们怀揣敬畏之心,谦卑地俯身去探寻、去拾取。
当用李元程式的目光去发现世界,每个劳动者都在文字中绽放出别样光辉。这或许就是宣传工作的终极追求——不是在纸上复制生命,而是让文字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灵魂的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