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版:施工生产总第3315期 >2025-03-28编印

供水升级背后的民生温度
刊发日期:2025-03-28 阅读次数:58 作者:宋慧琴 字数:1016
  三月的九溪河畔,晨雾裹着机械轰鸣声漫过施工围挡。随着抚仙湖与地下水资源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寻找新水源已成为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必答题。
   随着智能消毒设备的调试,海棠供水站提升改造工程即将投入运营。这座承载着九溪镇记忆的老水站,在保留原有供水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升级改造,实现了从“保基本”到“优品质”的历史跨越。
   清晨六点,薄雾还未散尽,在九溪镇经营农家乐的王美芳已经系上围裙在后厨忙碌。她把一筐带着露水的青菜放进水池,拧开龙头时突然愣住——以往这个动作总会伴着水管“咕噜噜”的喘息,此刻却是清冽的水流欢快地跃入池中。
   “妈,三楼客房的淋浴水压够吗?今天要接待三个旅行团呢。”女儿小跑着冲进厨房,手里攥着刚收到的订房信息。王美芳用手将溅到脸上的水珠抹干,指着墙上新装的智能水表笑道:“你去把顶楼水龙头全打开试试。”
   这个场景,让经营农家乐十五年的老板娘恍如隔世。以前二楼水压上不去,洗菜都要错开高峰。如今看着监控屏0.5NTU的实时水质数据,她拍着改造后的不锈钢水箱感慨:这水透得能照见云彩。
   在九溪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婷的记事本里夹着张泛黄的单据。那是三年前村民杨建国冒雨来缴水费的收据,边缘还沾着泥点。那天下着大雨,他将裤腿卷到膝盖,硬是走了两公里才缴上水费。如今她指导村民通过 “智慧水务”APP办理业务时,总会把这个故事当开场白。这个覆盖全镇的智能管理平台,用户可线上查询、缴费。
   这些变化正悄然改变着山乡的生活肌理。傍晚的九溪镇中心小学,孩子们拧开直饮水龙头冲洗沾满颜料的小手;暮色中的茶园里,茶农老周启动新装的喷灌系统,细密水雾中浮起彩虹;就连镇东头的老茶馆,铜壶里翻滚的水花都格外透亮,茶客们打趣说:能多续三道水。
   作为全镇首批体验改造效果的住户,他们发现水质不仅变得清澈,连烧水壶里的水垢都明显减少。这样的变化源于水站新建的智慧型絮凝沉淀系统,该装置通过AI算法动态调节药剂投放量,使浑浊度指标从改造前的3NTU降至0.5NTU以下。
   据统计,改造前的海棠水站供水规模每天2200立方米,供水人口16000人。改造后达到每天5000立方米,管网覆盖率惠及人口27000人。数字化改造带来的不仅是硬件的升级,更推动着供水服务的革新。
   曾经为用水发愁的村民们,如今拧开水龙头就能沏出清茶待客。汩汩清流不仅润泽着万亩良田,更激荡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城乡供水一体化不是简单的管道延伸,而是要让农村群众享受和城市同质的服务”。江川供水一体化项目经理赵海表示。
  (宋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