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版:施工生产总第3315期 >2025-03-28编印

创新班组管理模式助力项目提质创效
刊发日期:2025-03-28 阅读次数:65 作者:刘维 字数:810
  贵广铁路提质改造工程施工环境极为特殊:全线需利用夜间天窗点作业,有效施工时间碎片化;工点分布跨度达数百公里,最小作业面不足10平方米;部分隧道洞口位于悬崖峭壁,机械设备无法抵达。传统劳务分包模式在此类工程中暴露出诸多弊端:大型劳务队伍机动性差,施工间隙易产生窝工费;按日计薪模式难以激发效率;材料管控存在盲区。面对严峻的成本管控压力,项目部创新管理模式,推行自建班组精细化管理改革。
   精准测算劳务成本。华南公司商务部组建专项测算小组,建立“三维对标”模型:纵向对比历史工程数据,横向参照市场劳务价格,立体核算天窗点施工效率损耗。经科学测算,将劳务费总额锁定在合理区间,并创新设置“动态调节基金”,将窝工风险成本纳入总盘考量。在班组组建上,打破传统工种界限,按隧道、桥梁、轨道等专业组建复合型作业小组,实现“平战结合”快速响应机制。
   建立计件考核体系。项目部根据市场情况,结合现场实际,核算出工人每天的政策工作量,测算出每个单项工序的单价,最终按实际完成工作量及测算单价计算工资收入。同时,为避免按日计工效率低下的问题,明确将能纳入计件考核的工序必须纳入;不能纳入的,在合同中约定标准计算工资收入。过程中做好点工签认手续,明确工作时间、地点、内容及人员,确保成本颗粒归仓。
   创新材料管理举措。项目部推行“物料全生命周期管控”,建立班组-工点-项目三级责任体系。对主要材料明确考核系数,对超耗部门按班组80%、工点负责人15%、工区长5%承担责任。通过责任追溯机制,项目砂石料、钢材、水泥等主材都在可控范围内且略有盈余。
   通过对自建班组的动态管理,在既有线天窗点施工的特殊情况下,劳务成本占比由行业常规的35%降至22%,项目总体功效较理想,且材料损耗有效控制,项目整体扭亏为盈。该管理模式成功在同类型项目推广应用。这种“精兵简政”式的自建班组模式,不仅实现了企业降本增效的目标,更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管理范本。 (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