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版:施工生产总第3306期 >2025-01-10编印

执守愚公志筑梦渝昆篇
刊发日期:2025-01-10 阅读次数: 作者:田小云
  日前,贵州公司施工的渝昆高铁I级高风险隧道——小草坝隧道顺利贯通,为项目年度施工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成功的背后是渝昆建设者顶着以 “涌水”“岩溶”为主要特点的施工难题,用新时代的“愚公”精神,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鏖战攻坚,坚韧地推动施工稳步向前。
   黄勇:80后的担当
   历经四个项目,黄勇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技术干部、先进工作者、岗位能手等称号。如今担任小草坝隧道斜井工区负责人,他依旧自视为“新人”,以新人的心态管理现场,以求知若渴态度面对挑战。
   小草坝隧道的施工条件极为恶劣,玄武岩硬度高加上颗粒状结构,致使钻孔效率低下。同时,岩溶、岩溶水、断层破碎带、活动断裂、危岩落石、高地应力等复杂地质状况频发,严重阻碍了施工进度。
   面对紧迫的工期,要想高效优质完成目标,就必须与时间赛跑。他坚持策划先行,从施工方案入手,倒排工期,优化工序循环,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详尽的工区管理责任清单,并确保责任的明确分配,细化到每一位工作人员。亲自跟踪评估初支平整度、二衬纵向施工缝错台、二衬外观质量、小边墙施工质量等关键指标,全面掌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好工序衔接时间、机械设备和人员配置。
   冬季气温直逼零下,黄勇在值班室新增了一台油汀,以应对最后两个月的冲刺。他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将以往月计划的正常指标从80%提升至110%-140%。在11月的施工生产中,创造了III级围岩 (部分IV级围岩)月开挖进尺超过180米的记录,工区人均产值从不足50万提升至102万,显著提升了项目效益。
   黄勇带领团队先后克服了三次涌沙和两次涌水,其中最大涌水量达到2100立方米/时;渡过了15次岩溶难关,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马卿:90后的骨干
   冬日的凌晨,乌蒙山深处,一盏微弱的灯与启明星遥遥相望,这是小草坝隧道即将贯通的前夕,大家都在为明天的最后一炮养精蓄锐,技术负责人马卿却伏在电脑桌前,专注地编写起技术方案。
   “贯通只是阶段性成果,后续的经验技术总结更为关键。渝昆高铁是难得的学习平台,我们必须充分利用。”马卿深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始终致力于成为学习型技术人才。为备考一建,他日夜苦读,对疑难问题锲而不舍,如今已通过四个增项考试。
   从实地勘测、技术方案编写,到反复测试试验、组织工人培训,马卿在每个环节都全力以赴。他不断突破自我,勇于追逐,探索日新月异的铁路隧道技术,带领技术人员对隧道报警装置进行研究改进。创新使用的拱顶防脱空报警装置,能够对隧道拱顶混凝士浇筑密实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报警,有效预防了拱顶脱空,提高隧道衬砌施工质量。
   为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施工队伍,马卿从队伍建设入手,每周组织工人集中培训,亲自带领技术人员深入作业区,手把手传授新技术操作方法。同时,为了提高班组学习氛围,他还设立奖励制度,对表现突出的工人授予“技能标兵”称号并给予现金奖励。
   “老师傅乐于分享经验,徒弟们愿意虚心学习。”班组负责人苏良对这种良好风气赞不绝口。在马卿的带领下,如今他所在的作业区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氛围,技术提升与人才培养齐头并进。
   赵永岗:00后的新锐
   在领导眼中,他是能吃苦、能干活、能抗事的“三能”青年;在同事眼中,他是好学习、好品德、好担当的“三好”榜样。赵永岗是工区里年龄最小的,但却是成长最快的,从大学毕业到参加渝昆高铁建设,他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为隧道建设贡献着自己的青春智慧。
   “搞工程只有十,没有八九不离十。”这是赵永岗工作后学到的第一个道理。至今他还记得第一次进隧道,师父让他观察工人浇筑混凝土,他虽不明就里,但仍认真记录下混凝土的固定配合比、装运要求、卸料高度、振捣时间以及养护要点等关键数据。刚开始不明真相的他此刻醍醐灌顶,“师父是想告诉我,工程质量源于对数据的严格把控。”从此,他便铭记在心。
   如今,他已从新手小白成为为一名技术主管,能单独负责小草坝隧道右线3个工作面。日常工作中,他严格控制超欠挖,每十米进行一次断面扫描,将整体线型控制在3厘米以内,全力实现二衬零欠厚目标。他要求劳务队伍严格遵循质量标准施工,对钢筋不规范、间距不均匀的情况坚决要求返工,对监控量测点污染及时清理,确保衬砌混凝土质量万无一失。开挖时,他细致地对每炮孔进行尺量,精心调整爆破参数至最优状态。
   一群人,一件事,一起干,一定赢。磅礴的乌蒙山下,小草坝隧道贯穿其中,而筑就这条地下“长龙”的,正是群星闪耀的乌蒙先锋,他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战胜了重重困难,汇聚成渝昆线上最美的赞歌。 (田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