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296期 >2024-11-01编印

小城从江
刊发日期:2024-11-01 阅读次数: 作者:
  路桥公司 赵 昕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第一次前往从江,是刚毕业时去工作,大巴车盘山而行,离开贵阳,从繁华驶向贫瘠,六小时后到达从江县,现在想起仍觉得当天下车后那湿热的气息在扑向我。脱落的墙皮,墙上印着“神秘从江”四个大字,穿着少数民族服饰、头戴裹布的沧桑面孔,听不懂的侗语或是苗语与破旧的车站融合为“本地”。
   村寨木楼鳞次栉比,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大山,强势把村寨揽入怀里。我们项目驻地所在的院落原是一个汽车站,后来因车次少废弃了被租用为办公楼。村寨大多建筑由木材建成,灰白相间,颇俱民族特色,飞檐翘角,屋檐下是手绘的劳动场景,惟妙惟肖、形神毕显。村寨的鼓楼,采用斗拱结构,孔隔交错,工艺精美。各层檐角下画有龙、凤、鱼、蟹、虾等动物图案,十分秀美。据悉,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物,凡侗族居住地区,村村寨寨都建有鼓楼,鼓楼既是侗家集会议事的会议室,又是人们拜祭、娱乐中心,还是寨老明断是非的公堂、是遇到紧急情况击鼓聚众的指挥部。此外,它还是寨中的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可见其对侗家人重要性。
   不远处的河流汇入都柳江,和着蛙声,水牛在浅湾里晃动着尾巴,上游处有妇人在洗头发,刚低下头柔软的头发就被幽幽的河水化开,波光粼粼。榕树树冠如盖、垂阴满地,树枝疯长出来又猛地扎入泥泞,裸露在外的枝干也不觉突兀倒尽显别致,它的蓬勃也在地下,看不见罢了。人们敬仰榕树,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更因为它庇荫众生、厚泽载物。河边老妪在制作侗衣,靛蓝草叶、柿子皮、猴栗皮、朱砂块等轮番上阵,再涂抹蛋清等,经几番捶打之后,侗布被染为紫色、蓝色、青色等颜色,染料被河水晕开飘远,姹紫嫣红像离家出走的彩虹。白鹅轻拨红掌游过吊脚楼,时光轻柔。这条河,承载了侗家人生活的多数场景,人们在此洗菜、制衣、玩耍、放牧。水是生命之源,河是城市之脉,一座城,没有一条河,就如同人没了一双眼。
   从江美食更是数不胜数。本地人随地支一个烧烤摊,放几块木炭便做起了买卖,现蒸的糯米饭夹着滋滋冒油的五花肉、粉肠、酸菜等佐料,“从江汉堡”便出炉了。糯米饭是苗族主食之一,不配菜不用筷子,手捏着吃方便且抗饥,下田劳作一天也不觉饥饿;发酵的糯米和西红柿煮沸,搭配最正宗的本地黄牛肉,造就有名的酸汤牛肉;素有“牛瘪”,又被称为“百草汤”,作为黔东南地区独特的食物,被视为待客上品。将牛胃及小肠里未完全消化的东西取出来,挤干后加入牛胆汁及佐料放入锅内慢熬,煮沸后加入牛肉,入口有微苦味。牛食百草,其中许多是草药,故牛瘪有治愈胃病的功效,很多外地人不能接受其味道敬而远之;本地酒文化也值得一提,不得先吃饭菜,主人要先喂客人三杯酒,其间用手沾杯要罚酒,其次由主人给大家敬酒,敬过酒后就可以吃饭了。宴饮达到高潮时,侗歌便咿咿呀呀响起,歌里大多是模仿动物叫声或描绘劳作场景,还会听到“呀—呜!”的喊酒声以助酒兴,只是歌声便教人痴醉。
   从江的大型民俗活动之一便是“斗牛”。《斗牛古词》有描述:“孔明天相号召娱乐,苗侗祖宗凑钱买牛,吹笙斗牛,乐而忘返。”斗牛这天,牵上村寨重金买的那头牛,牛角安装钢铁做成的铁角,牛背系着雕龙刻凤插有小旗的木鞍,身上配有高脚牌或旗帜,头戴大红花,系以铃铛,昂首阔步的走在路中间,遇到小车要让牛先生先过,他也知道自己今日身份显赫,看路人都是用余光撇几眼。随后的村民手捧芦笙,一路又歌又唱地来到斗牛场。斗牛时,群众情绪高涨,在牛身后擂鼓助威,两头牛在前面撕杀,分出胜负时,就会相互拉牛脚停止下来以防受伤。结束后,众人在牛身上拍打,大声喝彩、奏响芦笙以示胜利和荣耀。斗赢的牛从不觉得这是促进和谐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交流方式,它只知道今日自己要被厚待加餐,似乎更不正眼看人了。
   所见皆片面,所写也是。从江更有梯田、枪手部落、镰刀剃头等奇观美景。现如今,大城市软红十丈、日新月异,年轻人都不愿留在村寨,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最初我觉得小城衰败破旧,希望它跟得上流行。而今,又怕它走的太急丢去了它的吉光片羽。在小城时,未觉得它的独特,离开后,小城从江在我心里愈发难忘,神秘地璀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