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版:施工生产总第3293期 >2024-10-12编印

三载春秋铸精品群山万壑劈通途
——渝昆高铁项目彝良隧道施工纪实
刊发日期:2024-10-12 阅读次数: 作者:田小云
  清晨,乌蒙山上,朝阳初升,满川金色。乌蒙腹部,随着最后一声炮响,数十名工人齐声唱响了胜利的凯歌,渝昆高铁彝良隧道1号横洞至2号横洞主洞段顺利贯通,至此,1号横洞至出口双线均已贯通,开累完成19022米(左右洞合计)。一千多个昼夜砥砺前行,一千多名工人奋勇拼搏,中铁五局建设者用担当作为践行初心和使命,以实战实绩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迎难而上打好攻坚战
   在贯通的前一天,所有参建人员彻夜无眠,情绪激昂。虽然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但三年来经历的种种困难仍历历在目。
   2021年11月,渝昆高铁第一长隧——彝良隧道正式开工。彝良隧道全长24.78千米,贵州公司项目部承担出口段10.204千米施工任务。隧道位于高原斜坡地带中山峡谷区,是名副其实的“地质博物馆”,存在低瓦斯、涌水、突泥、岩溶、岩堆、岩爆和软岩大变形等多种风险。其中,软岩大变形段落左右线合计长达7940米,岩溶发育地段全隧共有6段发育强烈,最大涌水量为34.49万立方/天,施工难度极大。
   “石头再硬,也硬不过我们的骨头。”项目负责人王强坚定地说道。项目部迅速组织人员进场,一个月翻山越岭开展调研、召开动员部署会,两个月试验室、拌合站、加工厂建成,三个月彝良隧道全面进洞施工,随着开挖掘进,难题也接踵而至。
   这条被称为“地下火龙”的隧道,令无数参建者望而却步,甚至中途打退堂鼓,一走了之。“通风难”“高地温”让隧道成为免费“桑拿浴”,夏季洞内环境温度最高达到46℃,工人们进去不到2分钟,就全身汗如雨下,头晕目眩,2小时不到就得换班一次。仓库每天最多只能制造342块冰,分三次往洞内运输,工人们坐在冰块上休息,感受着头顶传来的热气,一冷一热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
   “这都不算什么,如果遇到大涌水,还能洗个冷水澡,一天下来身上几乎就没干过,我都不知道怎么熬过三年的。”回忆起修建的过程,主管施工员吴炎昌百感交集。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参建者始终没有放弃信念与目标,探索出了长大隧道接力通风方案,解决了顺坡施工通风问题。采用双线隧道左右分修快速掘进施工方案,开挖中创造了辅助坑道月进度最高310米,正洞月进度最高210米的好成绩。
   严抓细管织牢安全网
   作为Ⅰ级高风险隧道,彝良隧道施工风险极大,确保安全生产“零”事故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
   “安全管理一张网,只有把这张网织牢、织紧、织密,才能有备无患,才能最大限度保障施工安全。”项目副安质总监张才东说。项目部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质量管理办法,成立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包保责任制,抓实安全教育培训,定点定人负责安全管控,增强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担当。
   开挖前,现场严格按规范、设计、方案要求做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掌子面地质素描及监控量测工作,建立地质监测台账,上传影像资料,实时动态管理地质情况。开挖中,严格坚持“短进尺、弱爆破、管超前、强支护、勤量测、严注浆”的18字方针,瓦斯隧道执行“一炮三检制”原则,且必须在洞口设置进洞人员安全检查站和静电释放装置,严禁携带火种、电池电源、易产生静电服饰进入瓦斯工区。
   “除了隧道内的报警装置,我们还给工人配备了小型警报器,值班室可以通过电子显示屏随时掌握每位工人的地理位置和安全状况。”安全员邓子伟负责彝良隧道1号横洞4个作业面的安全工作。日常管理中,他丝毫不敢懈怠,班前讲话、安全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洞内洞外应急联动演练、警示教育……他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们就是确保不出万一。”在遭遇的两次溶洞坍塌地质灾害中,项目部都是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制定科学方案,优化设计路线,顺利通过危险地段。
   精益求精把好质量关
   “精品、智能、绿色、人文”——这是建设过程中项目始终秉持的八字方针。项目部坚持“工装保工艺,工艺保质量”,在沟谷纵横、玄武岩坚硬的地质条件中打造“精品工程示范段”。
   从速度快、精度高的加工厂智能化光纤激光切割机,到半自动防水板挂设台车,有效防止二衬背后脱空,再到二衬自动喷淋系统“养护、降温、降尘”一体化,新工装新设备基本覆盖全工地。通过BIM+技术运用提高测绘工精准度,采用“三喷两刮一扫面”工艺提高初支混凝土平整度,实行聚能水压光面爆破技术保障爆破效果,新工艺新技术就是建造隧道精品工程的 “新质生产力”。
   “一对一给工人培训,甚至鼓励一线工人自主创新,离现场越近越是能探索出符合实际的新工艺,这不仅能破解质量难题,还能培育高素质劳动者队伍。”项目党支部书记马世洪介绍,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技能大比武等活动,涌现出了一批技能标兵。
   长期在闷热、潮湿、污浊、昏暗、狭小的工作环境里,通过操纵机械把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工序,将初支面喷的密密实实、平平整整,这是来自机械喷浆手董朋胜和张亮的“杰作”。
   而同样作业在一线的开挖工李志怀,严格按照钻爆设计交底布眼,从细节着手,在钻爆施作过程中,采用半蹲式或俯卧式作业方法,更好地控制打眼的方向、角度,从而有效控制隧道底板超欠挖。
   95后技术员王富烈更是通过长期试验,合理设计,自主创新出了槽道安装机,一改传统进入模板进行槽道调整的方法,通过工装固定位置,让接触网预埋槽道的安装快速精准。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三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但对于渝昆项目的建设者们而言,每一个瞬间都承载着奋斗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这是青春与热血的见证,是将天堑变通途的豪迈誓言。 (田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