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版:施工生产总第3288期 >2024-08-30编印

80后工程师的进阶之路
刊发日期:2024-08-30 阅读次数: 作者:杨松
  ——记南昌地铁机电1标项目经理代超
   “咱们现在属于攻坚阶段,面临的困难不少,大家要重点关注高处作业、临电临边、特种作业安全、现场施工质量、材料送检等环节。”盛夏的南昌,烈日炎炎,电务城通公司南昌地铁机电1标项目经理代超顶着三十几度的高温拿着施工图纸,在现场认真核查。他抬手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马不停蹄地赶赴下一个检查地点。
   “代超不在工地上,就在去工地的路上。”熟悉代超的同事都知道,这位80后的工程师从刚入职就选择在一线磨炼,一直扎根岗位,潜心研究科学技术和BIM技术应用推广。从深圳到厦门,从云南到南昌,从白面书生到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成为名副其实的行家里手,这一路,代超走了14年。
   2010年,大学毕业的代超初到岗位,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面对地铁机电装修项目深入“地下”的枯燥现实,面对自动化程度高且工艺设备先进的现实问题,他决心秉持求学态度,从最基础学起,不怕繁琐,不怕困难,一步一个脚印。
   “项目上的每个人都当过代超的老师,不管是一线的职工,还是工地的专家。”“他身上就像有使不完的力气和问不完的问题,不彻底理解掌握,绝不翻篇。”熟悉的代超的人评价说。代超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他的累累“战果”,是他练就“火眼金睛”和“铁脚板”的见证,也是他成长为技术大拿的垫脚石。
   “代超,代超,带着大家赶超!”大家口中的代超,遇到棘手问题,总是第一个站出来。
   2021年,代超在厦门地铁3号线海底隧道机电项目担任总工程师。海底隧道在厦门本岛至翔安过海通道五缘湾站至刘五店站区间,海域段长度约为6公里,最深距离海平面80余米,是当时国内已知最深的过海地铁隧道。项目机电工程跨越距离长,交叉施工多,材料运输难,工期任务紧,管理难度高,施工压力非常大,尤其是防止海水渗透问题,特别考验排水系统关键部件的效能情况。代超带领团队仔细踏勘环境,记录各类技术难题,在海底隧道一待就是几天。“吃住都在工地现场,好几天连太阳都没见到。从海底隧道出来的时候,我们都开玩笑说,代总都被捂白了。”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廖晓东说。
   为提高工作效率,代超引入BIM技术,选用单台重量2.8吨、每小时排水量185立方米的8台专用水泵,选用316L不锈钢材质泵房管道,铺设近2万米的排水及消防管道,这一施工方案得到认可,并首次在海底隧道进行启用。这是国内地铁首个装配式施工海底隧道排水系统,达到了海底隧道施工国内先进水平。
   2024年,南昌轨道交通1号线北延、东延工程正式启动。代超作为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工程质量进度。在大家眼里,这项工程又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这是我们电务城通公司首次进入南昌,专业多、任务特殊,前期设计、样板工程建设、首件成功验收等,对人员统筹、资金规划、各单位协调要求非常高,这对项目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主要领导说。
   代超作为项目经理扛起了责任。他挂图作战,根据项目节点倒排工期,认真梳理施工难题,并逐个提出对策。工程专业接口多、交叉施工多,代超就加强项目对内外的施工协调;项目对环境保护要求高,代超就把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的举措落实落细;项目高空作业多,他就要求加强安全防护,把防火、疏散放在重要位置……
   6月下旬,南昌遭遇暴雨侵袭,此时距离全线环网电通的时间节点所剩无几,一旦无法按时完成,将影响后续整个过程的进度。代超身披雨衣、挽着裤腿,在暴雨中通宵达旦地值班,在工地上及时解决各类因雨水导致的突发问题,为工程按照节点顺利推进出谋划策。
   工作14年来,代超先后取得了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电务城通公司“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省级施工工法1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篇,获得中国智能建造及BIM应用大赛三等奖、贵州省第三届BIM大赛施工组一等奖。 (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