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缕缕晨曦透过窗沿,撩开墨色,轻轻流淌进卷卷泛黄的案宗,一份份尘封中的温暖好似又一次悄悄唤醒。纸墨无言,卷册无声,却似浓情脉脉,言语万千。纵然经年日久,岁月枯荣成灰,早已布满档案馆每一册卷宗的封页,可里面的灵魂依旧滚烫,托举着太多深情与感动,只盼与读者不经意的偶遇和相逢后的释怀……
在中铁五局五公司档案馆内,陈列着一个个交织在共和国深处的故事。作为新中国的长子,七十载漫漫风雨路,中铁五局艰苦创业、与国同光,一面飘扬了七十四年的“开路先锋”大旗,见证了共和国的崛起和辉煌。从成渝铁路的首战告捷,到京张高铁绽放百年荣光;从京九动脉的横贯南北,到雪域高原奏响世纪壮歌……一段段史诗里的艰苦卓绝,一段段风雨里的卓著功勋,就这样凝聚成满载青春与热血的企业史册,装进深黄的档案,勉励奋进的后人。
我常热忱于走进档案馆,寻一些鲜红的灵魂对话,在岁月的回望中,感受那些永远热泪盈眶的人生。
一
记得第一次走进档案馆,在查阅区翻读资料,是被一沓泛黄的卷册吸引。捧起细读,书页深处,似乎坐着一位鬓角斑白的老人。他质朴憨厚,不算俊俏的脸上时而浮现一缕浅浅笑意。放下手中茶盏,他招了招手,会意我走进那段他尘封的回忆。
建国初期,一个食难果腹的年代,吃饱是最大的梦想。每每路过家门口的铁路时,他总会憧憬铁轨的尽头通往何处。
1951年春,老人时年二十出头,听说铁路局招工,他激动地带上几个同村跑了十余里山路赶去面试,凭借傻大个、干蛮力、能吃苦的性子,他顺利留了下来,却不知这一留下,便与铁路结下了大半辈子的情谊。
那时筑路十分艰辛,少设备、缺资源,全倚仗人力用钢钎、铁锤打眼开山,纯力气活。尤其是抡锤,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到处是伤口和血痕,大家避之不及。“那时我年轻气盛,几百号轻工里我第一个主动申请抡锤”,老人笑着对我说,话里满是自豪。
那个年代苦,睡草席、住土房,漏雨透风,冬冷夏热,蚊虫肆虐。同时工作强度极大,无论是杜草隧道顶着东北零下三十几度的低温纯靠人力钻孔,还是衡广复线纯靠人抬的土石方施工,为了进度根本停不下脚来,可大家似乎有干不完的劲,再累再苦也硬挺着。“那个年代着实不易。”老人远远望着天际发呆,身影单薄而萧索,眼角余光浅浅,佝偻的身子微微前倾,仿佛想要再走进那段刻骨铭心的青春……
老人名叫熊益成,一个大半辈子都奉献给铁路的人。他是共和国第一批筑路大军中的一员,恰如那无数如他一般自觉醒年代后诞生、见证共和国诞辰的青年铁军,他们献完青春献子孙,用最忠诚、最纯粹的方式,托起了一个艰难发展、绝地求生的中国。
二
后来再去档案馆,是入职的第二年。迈入熟悉的馆内,一丝亲切感萦绕心头。随意翻看中,一摞较厚的卷册吸引了我。小心打开,入眼是一张彩照,画面正中一位身材瘦弱、皮肤黝黑的中年人伫立雪山前,炯炯有神的双眼向远方凝视,照片定格了他微笑的样子,也将我的心绪带入了那片茫茫的雪山之间。
坐标:青藏高原鄂拉山北麓。
一位瘦弱的中年人,毅然踏上了建设雪域天路——共玉公路的征程。
“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夏天下冰雹,四季装棉袄。”这是共玉公路鄂拉山隧道建设时的真实写照。在生命禁区施工,一切都成为挑战。没有住房,顶着沙尘搭建工棚;没有灶台,就搬起石头支起锅;没有水源,就拿起铁铲破冰求水……最难忍受的还是海拔4300米的强烈高反,每晚只能入睡2至3个小时。
但这一切击退不了这个倔强的四川人!
开工两月,受制多年冻土层的影响,施工迟进不了洞。如不强攻硬上,就只能撤退!他是年龄最大的党员,毅然喊出了那句“党员跟我上”豪迈之声。那年那月,大雪深处,15名党员背上氧气瓶,抬钢轨、扛模板,拼装衬砌台车,三班轮流不断,24小时全程值班,一连数日难得休息,长期鏖战,创造了全线最短时间首个完成安摊建点的奇迹。
咬紧牙关、敢拼敢闯,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五年积淀,10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创造世界高原冻土隧道月单口独头全断面掘进纪录……他见证了奇迹的诞生,也成为奇迹中的一部分,随皑皑白雪,化作天路上的故事。
在封装的档案册上,“苟铁人”三个大字鲜红夺目。他叫苟银昌,曾任中铁五局共玉项目经理、党工委书记。十余年的雪域生涯,他用如铁人般的意志与热忱,坚守在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走过最远的山路,吃过最涩的饭菜,熬过最冷的寒夜......他是六、七十年代老一辈铁军建设者最真实的剪影,他们在新中国诞生,淌过共和国发展路上的重重险滩,始终无私无畏、艰苦而豪迈。泛黄的卷册记录了那一代建设者倔强而清澈的爱意——将享受抛之脑后,把一身献给祖国。
三
最近一次翻阅档案,是去年清明假后。在查阅区的展架上,一份崭新的文化册闯入我的眼眸,里面写满了2010年后的“新鲜事”。
册子不大,几乎填满了85后、95后的身影。每一个年轻的名字旁,整齐排列着人物的简历与事迹,字数不一,但几乎总留有足够的空白,等待被岁月填充,用汗水丰实。
密集的文字,成为描绘鲜活故事最温柔的画笔,勾勒着新一代五局青年继往开来的历史足迹。卷册内,每一段青春,每一种经历,都在拼命敲击时代的战鼓——档案深处,有人在滇缅边境攻难克险,有人在巴蜀大地鏖战正酣;有人有建设西域“不破势不还”的斗志,有人有雪域纵歌“绝地变通途”的豪情;从北国平原到南疆丘壑,从西北大漠到东海之滨,在京张、在成昆、在广绵、在滇中……这一代年轻的铁军,似乎在用更动情的方式,传诵着先辈的余音;用更自信的脚步,丈量出更广阔的世界。
成百上千的创新成果,接续不断的鲁班奖、詹天佑奖……一切的一切,都在刻录新一代五局人的长征。这一批批踏着时代洪流而来的“千禧之子”,他们学识广博、敢闯敢为、自信从容,辟前人未走过之路,览前人未览之风景。一面面鲜艳的“开路先锋”大旗,随他们舞遍大江南北——看!风起之时,那翻飞的殷红,恰是他们火热的青春。
纸墨无声,道尽千言。翻开卷册,每一场相逢,都是一次成长的机遇;每一场邂逅,都是一次灵魂的对白。一份份档案、一段段人生、一座座丰碑,勾勒出一代代五局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飒爽英姿,这些战天斗地的开路先锋,演绎攻坚克险的智慧,展露舍生忘死的情怀,他们的精神传承在文化里,赓续在记忆中,点燃时代的炬火,照亮漫漫前路。
档案仍在续写,精神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