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公司 田小云
焊花飞溅,锤声四起……
5月1日,在中铁五局渝昆铁路项目钢结构加工厂,三十多名电焊工坚守岗位,用毫厘打磨精品,用匠心铸就品质。
其中,胡飞龙和周润这对师徒“青蓝相接”,以“传帮带”作用炼就新时代“焊匠”,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劳动者之歌,用铁路人的梦,点亮千万人的梦。
“95”后师父和“00”后徒弟
戴上防护手套,弯腰抬起一块两米长的钢板,放在激光切割机的工作台面上,然后一个跃身跳上工作台,调整钢板固定四周位置。
这就是周润,干起活来话不多,举止之间利落熟练。
而另一边,他的师父胡飞龙正在屏幕控制端仔细调整参数,根据钢板的厚度和材质选择不同的功率和速度。
不多时,切割头运作起来,在钢板上“绣”出线条流畅的圆形,集聚的弧光下,一个个“艺术品”迅速诞生。
两人合作默契,只言片语就能理解对方的意思,工作起来效率极高。
“从他刚进来就是我带,我们一起工作五年多,他一个眼神我就知道在想什么。”胡飞龙说,周润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也是厂里年纪最小、可塑性最强的,什么东西都肯学,常常为了一个焊接方法蹲在原地几个小时,直到运用的炉火纯青为止。
做一名“钢铁裁缝”并不容易,中专毕业的周润以 “一技之长安身立命”拿起了焊枪。刚入行时,他每天面对60℃-70℃的高温火花,即使防护再严密,被烫伤也是家常便饭。
“我不会的他就给我亲自示范,问再多遍都不嫌烦。”在周润的心中,胡飞龙就是学习榜样,不仅拥有高超的技术,他身上爱岗敬业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个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胡飞龙来自陕西,周润来自四川,机缘之中建起了这份“南北友谊”,多年来师徒共奋进,在这个五一,他们又一次坚守岗位。
用“匠心”探索电焊行业的“新出路”
近年来,国家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人工焊接不仅无法满足现场数量需求,很多时候也达不到质量要求。
“如今国家强调新质生产力,引进新设备、运用新技术、培养新人才就是唯一的途径。”胡飞龙告诉记者,钢结构加工厂现有大型智能设备11台,实行流水线生产,高峰期最高产量达到60吨/天,在施工大干时期,这些设备发挥了“核心”作用。
从业八年,干了三条铁路,每一种材料的规格要求,胡飞龙都烂熟于心。工作之余,他不断研究新设备新技术,如今,已成长为一名车间的“技术专家”,每日教员工如何使用光纤激光切割机、液压闸式剪板机等智能设备,工人们都亲切地叫他“胡老师”。
“胡老师”带的徒弟不少,可是年轻人却不多,大部分都是老员工,好多年轻人来了又走,加工厂很难留住人才。
“因为在大部分年轻人眼中,电焊行业不仅是个‘体力活’,还是个‘危险活’,”周润说,“如果让他们知道如今焊接更多地是依靠智能设备,我相信这个行业会涌入一大批新鲜血液。”
半年掌握基本功,一年以上才能熟练各类焊接方法,经常熬夜赶产量,回想起最初的经历,周润觉得如今很幸运,“现在有了这些先进设备,我动动手指,一个人干一小时相当于五个人干一天的量,而且精度更高。”他说。
烈日炎炎,在这条国道线上,钢结构加工厂格外耀眼,工人们在“呲呲”的焊花中挥洒青春与汗水,他们是铁轨上无名的螺丝钉,更是国家动脉的造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