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版:施工生产总第3271期 >2024-05-03编印

新技术赋能品质工程
刊发日期:2024-05-03 阅读次数: 作者:田小云
  走进渝昆高铁项目一分部钢结构加工厂1号车间,干净整齐的“网格”让人赏心悦目,十几名“钢铁裁缝”正拿着焊枪在高温中大显身手,一件件线条流畅的“艺术品”随之产生。
   “我们的技能职工只有38人,大型智能设备有11台,高峰期最高产量达到60吨/天。”钢结构加工厂副厂长陈太平介绍。为了满足施工现场“质”和“量”的需求,加工厂严格实行开工标准化建设,摒弃传统的钢材加工就是“体力活”观念,选择向“智力活”转变,优化生产与生活环境,提高技能职工专业化水平,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实现车间流水线作业,打造“智能化”加工厂。
   周润是一名“00”后电焊工,参加工作5年,如今已是一名优秀的“焊匠”。他正熟练的操作着一台大型智能设备——光纤激光切割机。他只需要在“大脑终端”设置好参数,点击确定,设备的切割头就能在钢板上“行云流水”般切割出完美的弧形,且速度快,精度高,切出来的零件光滑平整。在他看来,电焊工作吸引不了年轻人是因为受到传统“体力活”观念的影响,“如果让年轻人知道如今的钢筋加工更多的是依靠智能设备,我相信他们会跟我一样喜欢上这个工作。”
   新技术给传统施工领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彝良隧道2号横洞,操作人员正操作五新双曲臂凿岩台车高速钻孔。“单孔钻进时间不到1分钟,有效钻孔深度达4.5米,而且操作手只需要2人。”二工区技术负责人王富烈表示,比起传统的人工钻孔,该台车可谓是“铁牛钻山,进尺翻番;铁牛入洞,安全可控”,不仅强化了各工序之间的衔接,还代替工人进行高风险作业,极大消除安全隐患。
   如今项目共有机械设备334台,基本覆盖到了所有工序,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保障了施工质量。以往人工立架至少需要8人工作4个小时,如今利用拱架安装机不仅人员减半,时间也减半;人工挂设防水板工序繁杂、操作繁琐,如今利用半自动防水板台车每个循环作业时间仅需要12个小时,能实现每天2个循环作业;人工养护二衬混凝土费时费力,如今自动喷淋系统“养护、降温、降尘”一体化……
   项目部在人员管理和安全管理上也积极应用新技术。在彝良隧道出口,工人和车辆进出隧道都要通过视频识别系统,并且做好进出时间登记,值班室隧道监测系统24小时实时监控。“我们实行劳务工实名制管理,每日‘打卡’上下班,并清点人员,如果发现有人超出常规时间没有出隧道,或者发生突发性事件,都能通过监测系统及时做好应急准备。”三工区作业队队长杨大斌说。
   数据一个库,管理一张网。项目部通过“互联网+”打造“可视化”工地,调度指挥中心远程监控、云平台安全教育培训、拌合站及试验室信息化综合管理,一体化平台实时更新现场数据,信息化覆盖到工地的每一个角落,密切观察工序循环、生产状态、人机动态、周边环境,高效率调动生产要素。
  (田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