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集团新闻总第3270期 >2024-04-26编印

山重水复踏歌行
——成渝中线铁路重庆段3标施工侧记
刊发日期:2024-04-26 阅读次数: 作者:
  时速350公里,现代客机起飞的速度,是克服地面阻力,获得升力的速度。达到这个速度,即可翻腾云海,翱翔九天。
   成渝中线,是一条能够达到这样速度的高铁线路,是一条能够让人体验到“掠地飞行”的高铁线路,是一条能够让人感受到中国速度的高铁线路!
   中铁五局以这样的速度,走进成渝中线重庆段,又以这样的速度,让施工快马加鞭,唱响成渝中线的建设之歌。
   踩着节拍向前进
   2022年11月,成渝中线开工。项目部 “跑步进场”,以“开工即冲刺、开工即决战”的强劲态势主动出击,快速铺开各项工作。中心料库、钢构厂、拌和站的建设实现领跑,先期开工点黄连堡隧道成为全线第一个进洞施工的隧道。
   “我们一直在与时间赛跑!”项目经理吴跃光自进场以来,不是在现场靠前指挥,就是悄无声息地在会议室研究方案,难得坐在办公室休息一会。脸上始终带着笑容,却难掩内心的急迫,拿着手机,不停地布置安排各项工作。
   接到中标通知书后,3天内调集82人进场,12月15日完成驻地建设,第二天完成管段详细施工调查,完成项目策划。
   “时间一分一秒悄然流逝,我们必须跟上时间的节拍。”进场4个月,实现5.5座隧道、9座特大桥全面开工。目前,全线24个工点,开工22个。
   然而,影响进度的外部因素相当多。2023年7月下旬,大足地区洪灾突发,让人猝不及防。浑浊洪水泥汤般汹涌而下,淹没林木,民房。刘家寨隧道21名职工也被洪水困在山包上。如果洪水不退,后果难以想象。隧机分公司副经理兼作业队长程喜明为解救职工,不顾危险,率先蹚进浑浊的洪水探路,拉好安全绳,将被困职工一个个带到安全地带。但是,隧道拌和站被冲毁,信息化办公室被淹,设备毁损。足足有20天无法正常施工作业。
   项目副总工兼工程部部长申超武心急如焚,全力投入灾后设备的抢修,努力把因灾情延误的工期抢回来。
   经过艰苦鏖战,施工进度快速攀升,10月,实现产值7000万;11月,8000万;12月,突破1亿元;2024年元月,达到了1.2亿!
   2023年,完成产值57724万元,完成投资计划的117.8%,隧道开挖完成33%,桥梁桩基完成73%、墩身完成38%。在关键节点上,率先完成全线首个墩身、连续梁0号块;首座隧道正线进洞、首环仰拱和二衬浇筑,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智能化唱响新质生产力
   成渝中线是中国高铁建设的标杆,要有所创新,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充分应用中国高铁建设最新科技成果,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及前瞻性技术研究,这就是新质生产力。
   科研创新,科研开发,在重庆段站前3标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项目部承担了重庆段防护栅栏、各类盖板、路基电缆槽等共103万件预制构件的生产任务,混凝土总方量约3.1万立方。为提高预制构件成品合格率、生产效率及智能化程度,解决传统生产方式中人工成本高、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短板,项目部打造了行业领先、业界一流的智能化小型构件预制场。
   预制构件智能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钢筋智能加工生产线、小型预制构件自动化生产线,较传统生产方式提升了3倍的产能,作业人员由40人减少至12人,混凝土损耗降低5%,质量合格率提升至95%以上,可节省现场成本240万。
   “智能、少人、无人,是这个预制构件生产最大的特色”3标智能预制场负责人龚建明这样介绍。在建厂过程中,严格按照“国铁集团智能建造2.0版本”要求建设。
   钢筋笼焊接智能工位,与地方一家单位联合研发。人工焊接一个钢筋笼,耗时10至15分钟。而智能工位仅需3至4分钟。
   智能化小型构件预制场只是成渝中线站前3标智能建造的缩影。智能造桥机利用BIM技术,将造桥机施工过程主要杆件应力监测数据,造桥机走行、模板开合、位置调节、喷淋养护、张拉压浆重要施工参数关联到数字孪生模型中,具备远程控制、信息主动预警等功能,保障施工安全。
   智能砂石料场集合母材进场数据及生产数据为一体,形成原材及产量的折线图,对生产情况形成统计及梳理,便于对生产的掌控,集成质量检测、环境监测及视频监控,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环保要求。
   智能钢结构加工中心实现了钢材加工从交底至生产的一键化启动,确保钢材加工精度及焊接质量。联合相关部门集成原材进场、生产、库存、成品出厂,实现了从原材进场到钢材安装完成全过程的跟踪。
   智能拌和站在信息化室远程集中控制,混凝土生产实现“人机分离”,规避了混凝土人为质量风险;集成原材信息、生产信息为后续原材进场提供依据,通过生产记录及统计实时查看生产情况。
   科技感满满的新工艺新工法不断惊艳亮相:隧道大断面短台阶大机配套快速施工工法根据现场施工需要应运而生。防护栅栏基础定型快速成孔工法问世。墩帽钢筋整体吊装助力现场施工。三项创新成果,已经申报贵州省先进工法。
  (下转三版)
  (上接一版)
   永远的传承之歌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中铁五局传承了70多年的成渝精神。在这个精神的鼓舞下,3标全体职工高举“开路先锋”大旗,一路高歌。
   刘三寨隧道,位于大足石刻宝顶山。在全国高铁线路中,这座长816米的隧道,极为普通。但只要走进隧道,立刻感受到它的不同之处,掌子面没有风枪的轰鸣,没有顺崖壁奔涌而下的水帘,更没有建设者繁忙的景象。
   2023年5月隧道开挖,国内最为先进的三臂开挖台车出现在掌子面,大机配套施工,立刻显现出现代施工的优势。
   在传统的隧道施工中,掌子面需要20多名作业人员,现在仅需9人。
   这套系统不仅大幅压缩人工,更明显提高安全系数,提高了效率。原来一个施工循环完成需要24小时,进尺2.4米,现在仅用16个小时,进尺不减。
   今年2月,长江沿岸铁路重庆公司就两次组织全线施工单位到刘三寨隧道进行现场质量观摩。
   负责刘三寨隧道施工的就是程喜明,他刚参加工作时,就听师傅说起修建“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的故事。没想到今天有幸参加到成渝中线铁路的建设。
   孔家湾隧道,全长861米。与刘三寨隧道不同的是,这个隧道全是人工开挖,作业时,10台风枪同时在掌子面上开钻,轰鸣声震耳欲聋。
   李军是这个隧道的班长,他没有在老成渝铁路上干过,也没在成渝客运专线上干过。但在中铁五局时间三十多年,耳濡目染,成渝精神已经深深地浸润到骨子里。
   隧道要经过两个浅埋段,最浅处仅有4米,稍有不慎,就有塌顶风险。无法使用风枪打眼,炸药爆破的方法施工。只能按照设计预案,用挖掘机掏耳朵般小心翼翼一点点挖,一天下来,也就进尺1米左右,较常规作业,效率降低50%。
   李军急,工人也急。正月初六,一大早,掌子面上就响起风枪奋力钻进的轰鸣声。目前,隧道已经掘进420多米,剩余300多米。按照计划,8月全部贯通。
   与刘三寨隧道相同的是,整个隧道施工有序,现场十分干净,作业走动,犹如行走在整洁的大街上。
   4月9日,监理站组织其他施工单位到隧道内现场观摩交流。
   李军所在的作业班,2023年被评为项目优秀班组。
   还有一个同样为800多米的隧道——黄连堡隧道。这个隧道是全线第一个进洞施工的隧道。
   关志勇是隧道的班组长,今年54岁,究竟打了多少隧道,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个隧道难打吗?不难。地质状况复杂吗?也不复杂。但标准之高,要求之严,是他三十多年的隧道生涯中,第一次遇到。
   进行仰拱初支时,长江沿岸铁路重庆公司要求安装端头模板。关志勇听得一脸蒙,不知是啥。多次沟通后,才明白究竟。
   按要求喷完浆后,成品弧度柔美,线条笔直,外观十分漂亮,犹如穿了一件美丽的外衣。让人见之不由顿生感慨,成渝中线的工艺,就该如此。
   铁路施工检查多,这是常态。只要施工精益求精,确保质量,不怕检查。
   2023年5月7日,长江沿岸铁路重庆公司带领第三方检测机构,突然来到现场,要检测锚杆长度和密实度。
   仪器检测,质量完全合格。
   这样的事情发生多次,每次都符合质量要求。
   隧道已经掘进724米,还剩余97米。预计5月底即可贯通,是成渝中线全线进度最快的隧道。“只要保证施工质量,做到不返工,不停工,就能够确保进度。”关志勇深有体会。
   汗水化作音符飞
   1950年,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开工。
   60多年后,成渝客运专线开工。
   又过12年,成渝中线铁路开工。
   施工机械一路轰鸣,充满激情,高唱岁月之歌,似江水奔涌,惊涛拍岸。
   建设者手抹额头汗水,随手一甩,入水即化作江河之上一个个跃动的浪花;随手一挥,在空中即成歌声中的一个个音符。
   项目一工区管辖有两隧五桥两区间路基,管段距离长,拆迁难度大,又位于架梁通道,项目管段内的重难点工程大多集中在这里。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2023年6月,王进泉被调来担任负责人。
   王进泉压力山大。
   征地拆迁推进不理想,导致施工工作面不连续,班组旋挖钻机转场频繁,干不出形象,隧道工程由于浅埋设计为冷开挖,月度进尺仅有20至30米。
   这些问题像一根根绳索捆到人们的身上,让人放不开手脚。
   为给人们解绳索,卸包袱,轻装上阵,王进泉常到现场,与大家说着贴心话,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和大家一起寻求解决之道。
   淮远河双线特大桥大里程没有施工便道,施工机械效率低。王进泉实地踏勘后,提出从便道进去向大小里程施工,一次可施工两个墩台。这个办法解决了进度问题。
   玄天湖双线大桥4#、5#、6#主墩墩身模板只配置了6米,为确保2023年春节前将三个主墩墩身全部露出水面,尽早拆除钢管桩围堰节约成本,消除安全隐患,王进泉带领技术人员通过分析模板的使用,结合现场施工实际,组织作业二队及施工班组,部署三个主墩墩身出水施工,对编制的施工计划进行上会讨论,为实现春节前原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二工区长赵澧临常态工作下固定程序:
   起床第一件事,查看各班组工点安全生产情况、吊车支垫、隧道瓦斯检测结果、作业人员精神状态、安全防护用品佩戴等,掌握第一手材料。
   早点名后,用15分钟时间,进行简短的工区碰头会。
   管段12公里4个作业队17个作业点逐一走到,不留遗漏,现场解决生产问题,统筹资源调配,进行安全质量标准化检查。
   参加各队每天交班会,再回到工区驻地,已是繁星满天。
   他的每分钟,都被塞得满满当当。
   赵澧临带领工区,根据整个项目的施工组织安排、业主的要求以及关键线路的情况,编制和优化工区年度施工计划、月度计划和周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检查纠偏,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切是那样有条不紊,又是那样节奏感十足。
   二工区进度突飞猛进,拿下了“四个全线第一”:全线第一座隧道顺利进洞;全线第一个桥墩顺利封顶;全线第一个首环仰拱顺利浇注;全线第一个首板二衬顺利浇注。
   今年1月,孔家湾隧道工点负责人阳雷在医院做结石手术。手术之日,正是隧道首环明洞施工的关键之时,他实在放心不下,术后三天,便急着离开医院,拖着虚弱的身体赶回现场。
   浇筑期间,他每天只睡三到四个小时的觉。
   在进行标准化提升的工作中,阳雷每天紧盯现场,落实每一项具体工作安排,有力提升了隧道施工标准化。
   玄天湖双线大桥不长,仅460米,但跨越了国家4A级景区——玄天湖景区,对景观保护要求很高。
   为让桥梁与恬静秀美的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连续梁桥墩0号块一改传统方形为半圆形。桥梁未成,美姿初显。
   春节过后,建设明显加快。3月10日起,6号墩0号块连续3天进行浇筑,12日完成。
   3月下旬,6号墩0号块进入预应力张拉压浆阶段。
   节令仲春,乍暖还寒。
   凌金睿,技术岗位见习生,西南交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去年7月来到工地。在预应力张拉压浆时,他每天下午上桥墩值守,直至深夜。
   夜深,温度骤降,水面凉风袭来,冷得他浑身打颤。还要在每一次预应力钢束张拉前,仔细核对数据,确保无误后才能开始张拉。回到住处,赶紧冲个热水澡,身体才渐渐暖和过来。
   每次检查,必定要来玄天湖双线大桥施工现场。
   甚至游客来玄天湖景区游玩,都会远远地以每天长高的桥墩为背景,留下美照。
   “我们这儿都成网红打卡点了。”凌金睿笑着说。
   杨红庆,3标智能预制场副总工程师,负责小型预制构件的技术质量管理及工艺工法创新。为积极响应国铁集团智能制造2.0,他带领技术攻关团队天天忙碌在车间,琢磨哪些工位需要改进、哪些设备需要更新、如何与信息控制中心连接,为了更快、更好实现国铁集团智能制造的目标,经常研究方案到深夜,今年才36岁,但头发早已灰白,看上去像个快五十多岁的人。为了技术攻关,他已一年多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妻儿了,问他想不想,他眼角含泪微笑说:怎么不想,天天都想,但走不开呀,我是技术负责人,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身先士卒做表率,起先锋模范作用。在他和团队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拼搏下,目前,小型预制构件已实现了智能化、少人化、无人化的目标。
   去年5月,在川渝地区铁路建设劳动竞赛总结暨2023年启动大会上,3标荣获成都局集团公司铁路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10月19日,渝黔铁路公司2023年在建项目“铸就精品工程,争当发展先锋”铁路建设专业技能竞赛中,3标项目参赛选手陈俊杰取得隧道专业第一名、苏优取得路基专业第三名的好成绩;
   2023年,项目获业主劳动竞赛一名、下半年再获信用评价第一名;
   2023年底,荣获长江沿岸铁路集团重庆公司先进集体称号。在重庆段4个标段中,仅此一家!
   对于重庆段站前3标而言,获此殊荣,实至名归! (谢崇志 雷影 夏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