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公司 田小云
春日的太阳是暖的,柔和的,还带着些微冬日的寒意,悄悄爬上枝头的绿,孕育各色的芬芳。
我们吹着傍晚的风,沿着村路散步,正谈的欢时,听到一声长鸣由远及近,只见对面山腰上,一列老火车呼啸而过,它是那样慢,慢到夕阳都为它停下了脚步;它又是那样快,快到我还没回忆完它的光景就已离去。
这是二十年前我们修建的内昆线。二十年来,它是昭通人民走出大山唯一的路,是滇北地区梦想的起点,承载着无数的希冀与渴望;二十年来,它耗尽毕生的精力,从蓬勃青年到垂垂暮年,如今,已坦然接受着时代的变迁,它没有多余的言语,只用日复一日的长鸣诉说着历史的续章。
老火车会说话,说的是旧时话。“二十年前的彝良,剪头发一个人才五角钱,宿舍没有空调,没有热水,冬天我们半个月才去县城洗一次澡,搓的泥条子都能把人家下水管堵了。”没有高新技术的赋能,没有高新人才的加持,内昆线修建的是那样艰难。一辆推车,一把铁锹,曾是他们唯一的工具;一座高山,一条江河,曾是他们一生的追逐。
老火车会说话,说的是感人话。风雨二十载,回望来时路,老徐心中万般感慨,他是如今渝昆线上的项目经理,但曾经也是内昆线上的一名小小测量员。“我带着一个月大的女儿来看望他,那时候交通信号不发达,有一次他正在山上搞测量,女儿突发高烧,附近又没有医院,我急得没办法,赶紧让人去喊他,他回来找了个小三轮就载着我们一路颠簸去市区。”回忆起往事,老徐的妻子满是辛酸。多少金沙水,流不尽英雄泪,时隔二十年,老徐再次踏上了这片土地,怀着与曾经同样的抱负,开启了新的富民之路,但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只会用推车和铁锹的毛头小子,他带来了新时代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人才,他要在这深山里种出新的希望。
老火车会说话,说的是告别话。我听见它的长鸣,时常在深夜里,在万籁俱静的天空下,在人们的睡梦中,它是对这片土地怀着深深的眷念。但历史的交接从来都不是偶然的,二十年里,它从最初的“新物件”逐渐变成“老古董”,从“新鲜”逐渐变成“过时”,从“快”逐渐变成“慢”,它无数次看到周围新建的一条条铁路,看到这个城市新的人,新的面孔,也看到了“新生代”的力量,它知道自己该告别了。从每小时120公里到每小时350公里,变的不是速度,是时代脉搏,从绿皮车到高铁车,变的不是材质,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木心的《从前慢》里写着:“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每次散步我都静静等待着老火车的长鸣声,等待它从我眼前经过时万物的呼吸,就像等待梦想的帆船荡出的水波。
老火车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平静,让我有了“慢”下来好好享受生活的勇气,但我却不希望一直“慢”下去,我希望短暂的停留之后“快”起来。我希望“快”能给人们带来物质上的富足,而“慢”继续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富足,因为这才是时代发展的意义,我想,这就是老火车想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