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着冬日暖阳,勐绿高速犹如一条长龙,穿梭于高山峡谷间。大桥上,成都公司勐绿高速项目经理江彬拿着图纸,目光炯炯地凝视前方,黝黑的脸庞充满自信。
江彬今年42岁,2005年7月参加工作,从沪蓉西高速技术员做起,先后参建永古高速、成都地铁7号线、大临铁路、郑万湖北段项目等重难点工程。二十年来,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献给筑路事业,在群山峻岭间厚积薄发,笃定前行。
如履薄冰保安全
勐绿高速是云南省沿边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起到“襟带省域、辐射国门”的重要作用。公司项目全长4.93公里,主要工程量为路基、桥梁、制架梁等。由于项目所处绿春县每年雨季长达6个月以上,降水量常年排全省前列,因此施工黄金时间较短,加上桥梁施工大部分沿河流、沟谷两岸斜坡展布,山势较陡,部分墩台位于河道及高陡边坡上,施工组织难度较大,安全生产压力非常大。
自项目开工以来,安全质量就时常挂在江彬的嘴边。那时候徒步走完施工全线4公里是项目每周安全质量检查的常规动作,也正是对施工安全那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态度,确保了项目安全质量管理平稳可控。
除了施工生产安全,更令他放心不下的就是每年六七月份的防洪防汛工作。他组织成立安全应急小组,带头执行领导带班值班、夜间巡查制度。去年夏天,一场暴雨席卷了整个阿者洛马村庄,几处风险点都有发生滑坡的风险。
“暴雨已经持续30分钟,水位急速上涨,特别是处于河道旁边拌合站,地势较低,赶快叫醒大家做好人员撤离,确保项目人员安全。”凌晨1点,江彬冒着暴雨组织人员疏散。几经周折,项目全员安全撤离,积累了防汛防洪经验,为后续安全生产打牢了基础。
精细管理创效益
自大商务管理推行以来,江彬就将其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理念,从项目管理模式、非生产性经费控制、劳务组织模式、风险预测应对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在项目管理模式方面,实行大部室管理,在保障现场施工需要的前期下,尽量压缩部门设置,实现人员精简高效,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并根据结果加强考核奖罚,让干得多、干得好的员工,尽可能获得更高的合理报酬。劳务承包模式则采用全费用或多工序带机械的劳务组织模式,项目部仅提供构成实体工程的主材、墩柱、盖梁、预制T梁定型模板及业主指定操作平台,其余工料机均由班组负责。项目物资管理严格收发料,坚持每月进行材料考核,现场机械设备每周坚持进行油耗分析,每月及时完善设备结算流程,对班组实行机械设备、用电费扣款流程签认,做到月结月清。
进度是项目最大的成本。在江彬的带领下,项目部积极响应业主“跑步进场,快速施工”要求,严控工程节点,仅用2个月便完成临建驻地及拌合站建设,先后取得了全线第一根桩基、第一个墩柱、第一片盖梁、主体工程提前8个月完工的好成绩,得到了业主的充分肯定,为公司在云南片区滚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搭建舞台促成长
“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是分内的事,更要看重自己收获了什么?”对于团队建设,江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项目初期,团队成员普遍年轻化、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为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提升职工队伍整体战斗力,江彬根据职工技能实际,与各部门一起分层次制订培训计划,对基础、制架梁施工技术、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等10余项施工重点进行梳理,逐项提炼施工要点、关键点、注意事项等,并编写成提示卡,便于职工随时随地学习。
他还积极深化“导师带徒”工作,督促各导师在日常巡检、工作过程中,手把手教技术、传经验,通过“日提问、周小结、月汇报”的形式跟踪新入职工的进步程度。经过半年多的传、帮、带、教,许多青年职工成了项目的业务骨干。
二十年间,江彬一步一个脚印,夯实技术根基,不断丰满羽翼。将气贯长虹的青春融入不负韶华的脚步中,把满腔热情倾注给了建筑事业,一步一步向着目标笃定前行。 (赵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