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集团新闻总第3248期 >2023-11-17编印

雪域高原写忠诚
--中铁五局高原铁路项目一分部施工纪实
刊发日期:2023-11-17 阅读次数: 作者:
  他们扎根高原,奋战在拉月隧道一线逾三年;他们迎难而上,在全线最难的隧道掌子面冲锋向前;他们敢为人先,在冰与火的重重考验面前英勇无惧……
   时值深秋,4728米处色季拉山早已被冰雪覆盖,地处鲁朗的高原项目群山环绕,原始森林色彩斑斓,层林尽染景色迷人,不远处此起彼伏的雪山耸立眼前,山脚下的拉月隧道洞口烟雾缭绕。全长31.66千米,最大埋深2100米,是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和特级风险隧道,面对隧道施工遇到的世界级难题,这里的建设者敢于挑战、敢于冲锋、敢于突破。
   他们迎难而上敢于挑战
   “全线通不通,关键看拉月。由于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特别是面临深埋隧道硬岩岩爆、超高岩温超高水温等重大关键性工程难题,已成为全线的拦路虎。”一公司副总经理尹繁盛在隧道里,将面临的难题一一道出。
   2022年3月24日,隧道4号横洞于掌子面施作超前水平钻,施钻至14米时,揭示出高温热水,实测水温83.1℃。4月8日按照设计方案在隧道左右两侧打设超前泄水孔3个,掌子面涌出高温水量超200立方米每小时,水温84.8℃。拉月隧道5号横洞开累掘进894米,4月6日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超前水平钻孔施工,钻进到28.5米处时,高压高温水喷出达15米,水量超110立方米每小时,水温92.6℃。项目团队正面临极高的安全风险,施工组织遇挫停滞不前。
   “这种极高温高压热水是我们首次遇到,更是世界性施工难题。险情发生后,项目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集结应急队伍,第一时间成立了勇战高温党员突击队。”项目党支部书记杨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难以忘怀。
   “2022年3月底,拉月隧道4号、5号横洞掘进到800多米的地段时,突遇高温热水,喷射10多米远,水温92.6℃。当时洞内雾气蒸腾,大家都害怕退缩了,其实我也很害怕。在掌子面处理这么高温的强水流,稍有不慎就有生命危险。”劳务班组长边建心有余悸。
   随后,项目投入精锐力量,管理人员24小时现场蹲点指挥,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应急队伍冒着喷涌而出的热浪,在拉月4号、5号横洞各增设2条新的通风管道和两条热水引排管道,同时对出水口进行封堵。通过10余天多次突击抢险,终于将高温水封堵引排,洞内作业环境得到改善。
   国铁集团组织专家团队和各方力量针对拉月隧道高温水难题开展施策研讨,项目部直面问题、科学施策,于5月17日总结形成了“深化地质、控制热源、综合降温、排堵结合、监测预警、系统保障”成熟的总体处置原则。根据4号、5号横洞的不同特征,严格遵循特殊施工方案,分别采取“堵”“排”为主的施工方法,经过为期3个多月的不断实践,逐步恢复开挖支护,目前初步攻克隧道超高温热水处理这一“世界级”难题。
   他们英勇无畏敢于冲锋
   “拉月隧道穿越6条断裂、1处节理密集带,最大埋深2080米,为川藏铁路全线埋深最大的隧道,也是亚洲最大埋深铁路隧道。主要为片麻岩及花岗岩等硬质岩,存在强岩爆、高地温、高压突水等多种重大不良地质,为特级风险隧道,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鏖战到底。”项目总工程师童甲修坚毅的脸庞透露出自信和担当。
   今年3月,在高地应力作用下,隧道5号横洞发生轻微岩爆,随后6号横洞也发生岩爆,进入4月、5月后,持续发生岩爆,岩爆问题愈发突出。目前,横洞各工区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岩爆,4号横洞埋深已超过1300米,进入中等岩爆区,岩爆发生时间、位置、程度的不确定性对施工生产造成影响。
   “拉月隧道位于青藏高原隆升和剥蚀速率最快的地区,高地应力区段长,在构造应力和埋深应力下,极易发生大变形。”项目党支部书记杨华一脸严肃地说,“进入岩爆区,听到“咔咔”声,让人心生畏惧,随时随地可能发生崩爆,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打击。”
   高地温、高应力等极端地质条件的叠加,加上断面小通风困难,项目管理人员每天顶着高温进入作业面,一会儿身上已经全部湿透,汗水不断地从额头流下,衣服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不少员工因内外温差大稍不注意就会感冒,现场恶劣的施工环境可想而知。特别是奋斗在一线的工人,在高温环境下还要穿上厚重的防爆服,让人难以想像作业条件的艰苦。
   在面对4号横洞,因高温热水工期滞后的压力,贵州省劳动模范、隧机作业队台车班班长龚琳领衔大机创新工作室,推行大机光面爆破控制技术,对爆破参数动态管理,做到“石变我变”,坚持全环采用PVC管间隔装药、大机减孔和长短眼工艺,带领工班在凿岩台车非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高价值和大消耗零部件二次加工等目标开展攻关,提升了光爆质量,缩短了后续支护时间,刷新了高地温条件下隧道单月掘进超200米的施工记录。
   项目部还联合高校开展微震监测,及时对前方岩爆等级及概率进行预测。通过全工序谱系化机械化作业,采取打设应力释放孔、改善光面爆破效果、喷洒高压水、人员穿戴防护服及防护头盔、机械驾驶室加装高强度防护网、消能网+锚杆+钢纤维喷射混凝土主动支护等措施,保障洞内施工安全,满足施工进度和质量的要求。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6号横洞进入正洞施工以来,大小里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大变形,表现为初支混凝土开裂剥落、钢架扭曲折断、底板隆起等。在参建各方的帮助下,采取“勤量测、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成环、优化断面轮廓、增大预留变形量”的原则组织施工。采用智能监控量测系统、减震爆破技术、长锚杆+HW175型钢钢架+早高强喷射混凝土加强支护等措施,采用全工序、谱系化机械设备施工,减少掌子面地段作业人数,实现少人化作业,保障人员安全。目前高地应力大变形基本得到控制。
  他们坚守高原敢于突破
   “高原这么艰苦,早点下山回来吧。”2021年7月,杨晓江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但他坚持 “到最艰苦边远的地方去”,来到高原项目部成为一名见习生,与他同揣奋斗梦想的还有同一所大学毕业的黄宇健和黄圳。这已是他们鏖战高原的第三个年头,他们坚守在施工一线,从未退缩。最近一次离开高原还是做结石手术,家里多次劝他回来,但他绝不轻言放弃。
   “新时代的青年,就该有青年的样子。”这是项目总工程师童甲修的口头禅。从成昆铁路到高原铁路,崇山峻岭和雪域高原见证了少年的成长,如今带领年青的力量,攻克道道技术难关,勇战隧道高温岩爆,正以高原筑路为己任,向着征服世界级难题勇往直前。
   10载光阴,奋战高原。侯德荣是高原项目机电部的主管电工,也是一公司工龄最长的骨干电工。19岁参加工作,培养了6名徒弟,来到高原工作已有10年,他曾承受高温与严寒,带领队员连续工作架电杆、拉电缆、装电厢,完成供电任务;他曾多次反复爬上电杆作业,50多岁的年纪丝毫不输年青人的风采;他常说现在技能过硬的电工越来越少,不久的将来恐会断层,真想为公司多培养些年轻的电工。
   “跟我上!关键时候,我不先上谁上?我们干的就是这个,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控制住。”这是拉月隧道劳务班组长、西藏劳模边建的铿锵誓言,这也是他职业生涯第一次面对极限高温挑战。“再说我是班组长,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在防护装备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我和几个骨干抬着钢板,后面的人用钢管顶住,我们喊着口号,蹚过热水,顶着强劲高温水流向掌子面靠近。通过三个月的苦战,终于艰难的度过了高温热水段。目前已经把耽误的工期追赶了回来。”
   常务副经理石新华长期坚守在隧道掌子面,高强度的工作没有击垮他,也没有阻挡他对工作的热情,面对世界级的艰难险阻,他已把责任当成习惯,把艰苦当成磨砺,把付出当成快乐,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正值拉月隧道4号横洞进度受阻,他第一时间下沉到工区蹲点,解决遇到的棘手难题,从无怨言、冲锋在前。
   拉月隧道为双洞单线小断面特长隧道,加之中间设局部平导,平导与左右线间距仅20米,形成三线并行小净距施工,且标段由长距离的辅助坑道进入正洞施工,一个横洞最高需同时负荷6个工作面施工。面对施工组织难度大、高原条件差、现场作业人员调整频繁、交通运输困难、物资保供难度大、隧道占比大且地质极其复杂、安全风险高等系列困难,加之资金紧张,还要面对劳务班组、供应商维稳等难题。项目部深感压力巨大,但三年来,他们迎难而上、敢为人先,用信仰演绎精彩人生,用行动诠释忠诚本色。他们身上展现了敢于挑战、敢于冲锋、敢于突破的“开路先锋”精神特质。 (刘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