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 蒋修妮
这几日,在一公司工作E通群里,各个基层项目集体收看《中铁五局在湖南》纪录片的图片频频刷屏。这部纪录片洞穿历史、直达内心。既有激情壮阔的施工场景,又抒发着五局人细腻的家国情怀,将五局在三湘大地上的演绎精彩全景展示,在员工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震撼。
大桥跨越山河沟谷,长隧洞穿重峦叠嶂。从湘黔、支柳大三线建设开始,历经衡广、浙赣、湘桂、衡茶吉等重大铁路、高速公路、市政工程的历练洗礼,50多年来,五局参与了湖南境内大部分重要铁路、公路线路的建设,帮助勤劳、勇敢、智慧的湖南人民实现“交融古今、通达天下”的梦想。入湘50年,在五局发展史册中只是一个续写的篇章,却见证了几代五局人艰苦创业、踔厉奋斗的历程。风雨兼程,五局从贵州的高山峻岭走向湘江之畔,走到湖南,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演绎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之路。从湘黔线、支柳线开始,五局人在湖南这片热土上,发扬“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铁军风范,把“开路先锋”的精神印刻在每个攻坚战场、一路闯关破局,一次次在湖南站稳了脚跟,为湖南人民建设了一大批精品工程,也让五局与这片红色土地共同成长,携手腾飞。
衡广复线是改革开放后五局在湖南建设的第一项国家战略工程,沿着衡阳一路南下至广州,五局各工程处在沿线布点开花,十年攻坚的衡广复线,让这条纵穿湘粤的铁路大动脉跳动起经济发展的脉搏,也让五局和湖南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可以建好一条铁路,十年,也能建设好一个家园。伴随着衡广复线的收官,一个个分处基地在沿线各处安营扎寨,来自天南海北“四海为家,以苦为乐”的建设者在离开故乡多年后有了新的可以落脚的“家园”。在这里,他们操着各自方言口音,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在新的家园辛勤工作,安顿儿女,努力融入三湘四水这片红色的土地,成为那个时代标志性的铁路“客家人”,而这片红色热土也以大江般宽广的胸怀接纳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这是一场跨越山河的双向奔赴,也是一次关于“扎根、成长、绽放”故事的开端。
作为一名企业宣传工作者,能够参与这次《中铁五局在湖南》的前期采访拍摄工作,于我而言,不仅是职责使命,更像是一场与回忆相逢的赴约。我与五局的“结缘”就起于衡广复线,坐落在湘粤交界的南岭隧道工地是我出生的地方。在我的记忆中,因为工地常年大干,父亲很少有机会带我回到北方的故乡,直到十年后,衡广收尾离开白石渡,转战宝中,我才意识到,原来容纳了我大部分童年时光的、有满眼田水、满坡映山红和满篓鱼虾的湖南并不是我的家乡,可我童年伙伴在这里、父亲在车间旁开辟的菜园子在这里、母亲养的鸡鸭在这里,这不就是“家乡”的模样吗?我们的离开和回来是为了什么?
今天,当我参与这部片子的采访时,当我面对前辈们更加深长的回忆和讲述时,我才明白,原来,错把他乡做故乡的人不止于我,这似乎是每一个建设者心中难解的“心结”。
在谭毓浚老人家中采访时,我深深被他和爱人60年携手相伴相濡以沫所感动,更为他们扎根一线,为企业挥洒青春的精神所触动。面对往昔四海为家辗转各地的峥嵘岁月,老两口却是内心安然。谭老作为五局首批教授级高工和获得过铁道部颁发的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的老工程技术专家,在衡广复线主持技术攻关,撰写的 《南岭隧道运营中地表深孔注浆堵水》获铁道部技术进步奖,为五局第一座鲁班奖做出重要贡献。如今,他依然关心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在76岁高龄时还前往沈阳地铁指导技术工作。今年新生入职时,他还与青年员工座谈,鼓励他们珍惜时光,潜心钻研。在他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老一辈五局人对事业的执着坚守和对企业的深切情怀。
时光在他们身上写下了温暖的诗篇,我们却不能忘却他们的从前。半世纪前,在湘黔、支柳线建设中吸纳进五局员工队伍的工人,成了今天令人尊重的“二老工人”,他们将最宝贵的青春岁月托付大山,在砂浆泥水中筑起桥梁隧道,艰苦的施工生活环境磨练出他们顽强的意志和不屈服的信念。今天,当我们以《中铁五局在湖南》这部宣传片为缘起,赞叹五局作为国企央企为湖南这片土地注入强劲发展动力的同时,也再次催生了我们对老一辈建设者矢志不渝、艰苦创业精神的敬仰,这是一种事业的接力,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今天,越来越多的湖南本土年轻人走向我们,成为光荣的“五局人”,他们带着梦想和成长的力量离开家乡,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一如当年的老前辈背上沉重的行囊,告别家乡走向四方。坚定的脚步中,新一轮事业的接力再次开启,接续传承中,五局人精神的力量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