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版:施工生产总第3240期 >2023-09-15编印

王勇:与高铁同行的飞驰人生
刊发日期:2023-09-15 阅读次数: 作者:田小云
  十年参建四条铁路,在祖国的壮美山河里策马扬鞭,见证了中国铁路从时速120公里到350公里的嬗变,用青春和汗水换来了欢呼声、喝彩声。他就是贵州公司渝昆铁路项目一分部副总工程师王勇。
   攻坚克难“急先锋”
   2012年,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王勇坐车回四川老家,中间转车四次,经过高铁、火车、汽车,甚至还有三公里的徒步,等到家时已是深夜。夏天的夜格外燥热,玉米地里蛙声一片,他看着满天的繁星,心想,“我该怎么用我的专业为家乡人建起一座回家的直通车?”
   2021年,已经参加三条铁路的他,得知公司将参建渝昆高铁,他主动请缨踏上了前往云南的征程。
   责任重于泰山。刚到渝昆,屁股还没坐热,他就背着包要去看驻地临建规划。云南山高水长,地势险峻,他每天天未亮就拿着水壶沿着村路去查看地形地势,对图纸对线路,他说:“早一步开工就早一步完工,我们要赢在起跑线上。”先修便道再打洞,便道要改建盘且峻的村路,隧洞如同在钢铁中穿细针,洞内坚硬的玄武岩以及大面积的岩溶地段严重影响了开挖。刚开始,彝良隧道1号横洞的月进度只有90米,王勇急得辗转难眠。
   “要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把落下的进度赶上去。”面对一系列困难,王勇埋头苦干,白天大部分时间在隧道跟班作业,统计工序循环时间,测量放线、钻眼爆破、喷射混凝土、弃渣运输、初期支护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立马找出原因。有时候工人吃完午饭回来了,发现他还在原地苦思冥想。晚上组织技术人员召开进度推进会,研究如何优化技术和资源配置,加快工序循环。会后整理资料,继续编写技术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月进度从90米提到130米,再到210米,1号横洞提前转入正洞施工。
   强技砺能“智慧星”
  中国高铁日新月异,建设技术迅猛发展。如何勇立潮头,适应时代发展,王勇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在学习中丰富知识储备,在施工现场锤炼本领,与时俱进。”这就是他的答案。他给自己定了一个“沉浸式”学习时间,每天晚上必须空出两个小时沉下心来研究一个当天遇到的施工难题。没有解决方案的,就翻书籍、上网查资料,把初步计划写下来,第二天再和同事商讨。
   科技驱动生产,专业提升效率。他积极倡导引进双曲臂凿岩台车、拱架安装机、自行式仰拱栈桥、防水板台车、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新设备,完善大机配套作业,用辅助新装为施工生产“赋能”,让隧道进度月掘进突破310米。此外,他结合各个工种的现场情况,定期开展3D扫描技术以及特种设备技能大赛,组织聚能爆破研讨会和测量合格考试,为项目快速推进提供技术保障。
   潜心育人“好良师”
  在同事眼里,他是个工作狂,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严师”。
   “玉不琢不成器。这些见习生都是刚进入工地,有模学样,做师父的一定要立德树人,发挥好榜样作用。”王勇在导师带徒签约仪式上跟导师们讲。他手把手教新入职的员工学用测量仪,制定见习生培训计划表,熬夜做课件,定期给他们上技术课,并要求考试过关。
   “别看我师父表面严厉,其实非常关心同事,还很细心。有一次,我因为家里出了点事,状态不好,考试没合格,我的心情低落。后来他主动找我谈心,了解具体原因后,他向公司申请,安排我重新参加考试。”每当提到导师王勇,陈辉语气里都是隐藏不住的钦佩与感谢。陈辉2022年被评为优秀见习生,如今在一工区能独立完成隧道现场施工交底、质检以及信息化平台管理工作,并且单独负责彝良隧道1号横洞右线小里程的技术管理。他的快速成长离不开王勇的悉心教导和关心。
   滔滔金沙水,巍巍乌蒙山。携凌云壮志,在青春赛道奋勇前行,王勇说:“未来二十年,我还要修铁路,助力中国高铁跑出新的加速度。” (田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