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局机关 邱志虎
公元736年,大唐开元35年。24岁的杜甫游历齐鲁散心,临登泰山时,写下名篇《望岳》。
写下《望岳》的一年前,离家远行,裘马清狂多年的杜甫终于收心。23岁的他前往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此时,诗人所处时代,唐玄宗李隆基治国已23年,国家在他治理下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富有与强盛的大唐吸引邻国遣使朝献,恰如诗歌所云: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此时,诗人的父亲担任关内道京兆郡奉天县县长,杜家几代为官,至父亲这一辈已显颓势,但家底还算殷实。此时,诗人正值壮年,眼含盛世繁华景象,胸怀致君尧舜志向,肩挑振兴家业重任,而自己腹有锦绣才华,志在必得。
但诗人落榜了,一颗壮怀激烈的心难免失落。这一刻,也许是他前段人生最难的时候,却可能是他后段人生最好的时候。诗人终究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不可能更不会预见今后坎坷的一生。既然大唐如晨日正高升,自己又志存高远,一时一事的失败又怎能轻易击倒我呢,大不了睡一觉,明早洗把脸从头再来。于是他一路劈柴喂马,周游散心,将诗和远方都拽在自己手里。
走到山下,远眺山顶、近观山色,诗人被壮观的泰山激起万丈豪情,人未登山诗意就已奔涌,故而写下《望岳》。
诗句不仅渲染出泰山的磅礴雄浑、造化的神奇秀美,更是激荡出了诗人的青春激情与伟大抱负。当人爬上山顶,视野变宽阔,众山自变小。当然,变小的不仅仅是山,还有凡俗的一切,自然包括一年前失利的科考。从他踏进考场,自他写下《望岳》,诗人就深信自己总有一天会登上泰山之巅,小看众山,一如他相信自己终究会科考取仕,建立千秋功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理想一时无法实现又如何,遇到种种琐碎苦闷又如何,不妨登山远眺,或是心慕手追大唐诗歌气象,永葆热血,满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