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234期 >2023-08-04编印

向 云 端
刊发日期:2023-08-04 阅读次数: 作者:
  电务城通公司 张玉梅
   南昆铁路被誉为“中华第一扶贫铁路”,是沟通西南与华南沿海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云、贵、川出海的最佳捷径,沿线的安全畅通关系牵动着整个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中铁五局电务城通公司电化人,是南昆铁路的参建者,也是这条天路的坚定守护人。
   上世纪90年代,老一辈五局电务人带着憧憬带着梦想扎进莽莽大山,筚路蓝缕,用青春热血修筑这条西南人民的幸福腾飞之路;从2005年至2023年,新一代五局电化人又先后五次重返南昆铁路,完成300公里的接触网“外科手术”,奔腾入海的南昆铁路见证着五局不变的初心。
   “老辈子”李隆祥是最早参与南昆铁路建设的建设者,他年长为人和善,大家都亲切的叫他“老辈子”。作为一名变电工班长,曾先后三次参加南昆线的变电所新建及改造。他文化程度不高,但脑子灵活肯钻研,尤其擅长变电所二次接线,多次带领团队完成一些高难度施工任务,并帮助解决施工难题。1997年10月,红果变电所面临开通前的接线调试,但多次调试均不成功,而这时距离正式调试只剩下48小时,一分一秒都不敢耽搁。这时,“老辈子”利用他丰富的经验,带领技术人员一起,奋战两天两夜,顺利完成开通调试。有人问他,“一辈子干铁路后悔吗?”他总是笑着用他的川音讲到:“有啥子后悔的,干一行爱一行噻,能为南昆线奉献青春,能为我们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当地老百姓的脱贫致富做贡献,这一辈子我都感到骄傲!”
   年逾五十、头已花白的康建成是负责南昆铁路百威段接触网第一期大修工程桥支柱打眼和预埋工作的技术员,这项工作难度系数大,工期紧,任务重,没有成熟的施工方案,更没有成熟的施工经验,是名副其实的“硬骨头”。当时,南宁铁路局、昆明大修项目部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多次实地现场调研,一致认为工作开展风险太大,条件不成熟,决定放弃施工。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不甘心十多天的努力付之东流,结合多年现场施工经验,多次思考,反复演算,终于得到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以文字形式向公司以及项目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施工方案,并郑重承诺:“如果按照我的施工方案进行操作,一旦出现任何问题,我愿负全责,并愿附上一年的工资”。这个脸庞黝黑、个子不高的巴蜀男人,用一句句破釜沉舟的保证述说着他的胸有成竹。他对所有施工操作始终亲力亲为,手拿图纸和水平尺,不辞辛苦不怕麻烦,实现测量做到分毫不差,确保每个环节都严格达到技术标准,最终以合格率100%的检测结果完成21孔底座支柱组立工作,这块硬骨头“顺利啃下”。
   很多见习生刚到南昆线时,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以及长年流动的工作性质都令他们忍不住打起退堂鼓。“哎呀,娃儿,年轻人就是不能吃苦嘞!”老轨道车司机钟华师傅总是打趣道。钟师父现年47岁,是公司里出了名的“王牌”轨道车司机,也是驾驶过轨道车穿越数百公里南昆线的老南昆人。他时常讲述起初战南昆线时的场景,炎炎烈日,轨道车工班的司机们即使在蒸笼般的车厢里工作,依然能够准确的对位、挂车;寒冬的车厢又像冰窖一样,躺在被窝里还冻得直打哆嗦,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仍坚持不用汽油取暖,为的是能够给单位节约成本,减少后期施工财务压力。身边这些平凡却又了不起的人、舍小家为大家默默奉献的精神润物无声地激励着年轻人们,他们也都纷纷表示,希望自己能像老一辈铁路人一样,坚韧而勇敢、在有限的轨道上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无限未来。
   没有美丽的容颜、华丽的语言,却用无声的行动完美诠释了“为造福人民,勇于攻坚克险,甘愿吃苦奉献”的南昆精神,在南昆铁路沿途的一座座大山里,一条条河流里,见证着他们用青春和梦想守护这条西南地区人民摆脱贫困奔小康的生命通道的奋斗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