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版:施工生产总第3217期 >2023-03-31编印

千锤万凿通其道 万米征途终告捷
——金甬铁路鲍村隧道施工纪实
刊发日期:2023-03-31 阅读次数: 作者:王德坤陈华杰熊永华
  “3、2、1,点火!”
   3月19日,随着“轰隆”一声巨响,金甬铁路鲍村隧道顺利贯通。施工现场彩旗飘扬,工作人员欢呼雀跃,共同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鲍村隧道是金甬铁路宁波境内最长的隧道,也是标段的控制性工程,共有6条断层、2处岩脉侵入接触带以及9条节理密集带,施工中还存在地温、岩爆等风险,施工难度较大。建设者们经过一千多日夜鏖战,终于打通这座长达10360米的隧道。回首鲍村隧道建设进程,每一步都极其不易。
   披荆斩棘攻坚克难
   鲍村隧道共设进出口、斜井大小里程4个工作面。按原设计,斜井地处袁家岙村峡谷,可能存在施工噪音扰民、影响当地旅游业以及施工车辆运输干扰临街居民的正常生活等问题,不得不进行改址。为此,项目总工程师张建带领工程部技术员李知国和谢日荣翻山越岭勘察地形,风餐露宿,现场推演施工过程情况,只为了选取到合适的隧址。“那段时间我就是到处在跑,地方政府、业主、铁办、设计,还跑了三四趟武汉对接设计院,跑了9个多月,总算是敲定了变更。”回忆起那段日子,张建的脸上浮现出笑容。
   长大隧道的通风降尘和高温环境是施工过程中的难题。随着斜井正洞的开挖掘进,洞内作业环境急剧下降,机械废气、爆破烟尘以及高地温对施工现场造成重大干扰。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影响,项目部采取24小时供应冰块降温,在斜井正洞内4套二衬台车上安装8套射流风机,为现场作业创造良好环境。“之前每次放完炮,洞里都是伸手不见五指,口罩不出半个小时就变成黑色的了,现在好多了。”斜井技术员戴雨晴如是说。
   随着施工推进,困难一个个接踵而至。2022年7月4日,在斜井小里程掘进至1360米时掌子面突发涌水,大股涌水直喷10米远,持续时间达3个小时,涌水淹没了小里程施工段,并不断涌入大里程方向,逼停了施工,烧坏了洞内高压电路。项目部连夜组织人员修复电力,布设长达3公里的排水管线,调配了55KW离心泵对洞内涌水进行抽排,整整抽了两天两夜才将水抽干。在满足作业条件后,工程部第一时间联系设计院再次进行超前检测,并安排超前探孔60米长。结合设计图纸和山体地形地貌进行综合判定,确定掌子面前方围岩稳定,这一刻,所有人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多措并举强化管理
   自进场开工以来,项目秉承“高标准、严要求、零容忍”的原则,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多措并举强化管理,确保安全质量、施工进度和成本管理齐头并进。
   在降本增效方面,斜井首次采用中心水沟与底板混凝土同时浇筑工艺,减少了后期收尾工作量,避免了水沟电缆槽、中心水沟、消缺整治的集中交叉作业。充分利用弃渣场空间,在300平米左右的场地,修建简易碎石加工厂,快速实现AB组料和碎石的交替加工,为地材供应提供有效保障。有针对性编写施工方案,定期召开技术研讨会,全力开展技术攻关,不断优化隧道支护参数,提升洞身开挖质量和效率。使用山体地表水作为生活用水,减少资源消耗,降低项目固定成本支出。
   安全质量管控一直是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项目部始终秉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绝做到将安全风险在源头上杜绝,从过程中把控。首先,通过加强超前预支护、强支护以及对浅埋段进行地表注浆加固等措施,科学应对复杂地质情况。其次,严格做好现场管控,对安全风险较大的段落和部位进行全过程重点把控,通过加强超前地质预报、隧道围岩监测等手段克服多种不利因素,确保施工安全稳步推进,实现了安全质量“零事故”的目标。同时,落实领导带班和夜间值班制度,并制定带班卡控要点,有针对性进行管控排查,确保施工安全可控。
   工期如令,新冠疫情、道路受阻、台风过境、资金紧张等诸多因素影响着施工进度。项目部迎难而上,积极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召开施工推进会,倒排工期,细化节点,集中调配力量与资源,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不断掀起施工高潮。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都说越艰苦的地方越能够锻炼人,这在鲍村隧道的那群小伙子身上得到了验证。
   今年27岁的技术主管谢日荣是斜井的“老土著”。他最早和“老黄牛”张有成队长一起捱过了那段“垦荒”的日子。“四周的高山宛如密不透风的高墙,鲜有人烟,用深山老林形容也不为过。”谢日荣回忆道。斜井刚进场时没通水电也没通网络,宿舍没有搭建好,人员只能住在集装箱里面。4号拌合站建起之前,斜井施工所需的混凝土均由5号拌合站运输25公里供应,又加上没有网络,他和张有成只能驱车人工传话,辗转在5号拌和站和斜井之间,保障现场混凝土的供应。“刚开始山里没信号,消息发不出去,电话打不了,很多时候只能靠双腿,我有时带着电脑跑到山下村民的屋檐下工作,一坐就到半夜。”回忆起那段日子,谢日荣言语间尽是心酸。好在技术员阳世杰和徒弟戴雨晴的到来,让谢日荣的压力减轻不少,同时也为斜井增添了新的技术力量。
   十公里的隧道,高铁三分钟便能疾驰而过。而这三分钟的路程却是见习生戴雨晴从大学的象牙塔到施工一线,从青涩逐渐走向成熟的见证。当初分配工点时,戴雨晴主动请缨,要去全线最苦最难的斜井。从看图纸到现场施工管理,从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到掌子面开挖工法,从开挖、支护到底板浇筑、防排水及二衬施工,隧道施工的每道工序要点他跟着师父学习得一丝不苟。经过一年多的锻炼,他已能够独立面对很多事情,心里从开始的忐忑,到现在更多的是从容。
   金甬铁路也是阳世杰工作的第一站。异常怕热的他,顶着高达40℃的高温环境报检、量测、指导施工。他常说,只要思想坚定、信念坚定、目标坚定,环境再苦都可以克服。工作方面不懂就问,在项目部领导和师父包容下,逐渐在试错中成长。
   隧道虽难,却难不过建设者坚定的信念;隧道虽长,也长不过建设者前行的足迹。于深山腹地里挥洒汗水书写传奇,在多彩坦途上谱写动人的赞歌,在助力交通强国新征程上,中铁五局建设者一直勇当先锋。
  (王德坤陈华杰熊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