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贵州公司渝昆高铁项目常务副经理,参建了厦蓉高速、大思高速、织纳铁路、蒙华铁路、太焦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先后荣获了贵州省“最美劳动者”、山西省长治市“郑太高铁长治段建设个人三等功”、中铁五局优秀共产党员、贵州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等荣誉。
参加工作十五年,他披荆斩棘,从未言弃,在坚守中茁壮成长,在奋斗中淬炼初心,从基层技术员成长为项目骨干。如今奋战在渝昆铁路,仍然冲锋在前,在平凡的岗位上再续风采。任凭时光流逝,始终本色不改。
勤学苦练强本领
“我带了这么多徒弟,他是最犟的一个,遇到技术难题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宁愿不吃不喝也要查阅资料把问题搞懂弄通,正因为这股犟劲,他也是成长最快的一个。”师父陈永亮回忆王强刚刚参加工作时的场景。
测量、内业、质检陪伴了王强成长的每一天。每次到了现场,王强像个好奇宝宝一样,东遛遛西看看,碰到不懂的就直接蹲在施工人员那里,边看边问刨根到底,直到完全弄懂弄通了才心满意足地离开。王强笑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现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这里学到的东西是在书本里学不到的。”
为了适应高铁隧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克服以往防水板挂设后容易出现防水板松弛度不理想、产生褶皱等通病,他探索创新出了高铁隧道防水板施工技术——自带按压轮的半自动防水板挂设台车。此项技术不仅很好地控制了隧道防水板平整度和松弛度,使衬砌混凝土浇筑后防水板密贴围岩,提高了隧道施工质量,而且大大提高了施工生产效率,减少了四分之三劳动力的投入,将原来的4人每天挂设240平方防水板,提升到1人每天挂设350平方。
多年来,他先后参与研究数十种工艺工法,获得专利5项,国家级优秀QC成果1项、省部级优秀QC成果2项,省部级施工工法1项,局级工法6项。
开源节流见实招
渝昆高铁项目施工难度大、工期紧,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开工一个月后,计划工期又缩减5个月,作为项目常务副经理的王强感觉压力倍增。隧道地质条件差,玄武岩硬度大,呈颗粒状,打眼时间长,钻头、炸材消耗量高,爆破效果差,进度缓慢。如何能加快项目进度保证工期,如何降低成本成为他每天思考的问题。
王强要求项目所有人员 “事事讲成本,处处控成本”,大到合同管理、物资供应、临电控制,小到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每一笔支出都要纳入到成本管控的体系中。在他的带领下,每个月商务部组织项目各部门开展经济活动分析会,严格做好材料节操考核、验工计价、盈亏分析。项目制定并下发了《落实大商务管理和项目管理效益提升三年行动相关工作》《一分部大商务管理实施细则》等5个文件,促进项目大商务管理有形见效。
二次经营是项目大商务管理见效的关键环节。为把二次经营落到实处,王强结合项目隧道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仔细研究每份合同内容,经过与设计院、局指、业主协调沟通,完成了彝良隧道和小草坝隧道辅助坑道的二衬变更,此项变更预估为项目节约经济成本若干万元。
彝良隧道2号横洞的混凝土供应来自2号拌合站,距离远,运输成本极高,优化设计路线迫在眉睫。王强时刻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春节复工后,他坚持白天跑现场,晚上画图纸,经过多方沟通、内部开会讨论,决定从彝良隧道平导上下功夫。调整彝良隧道平导的施工班组,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工作面,通过两头同时掘进的方式加快施工进度,预计在一个月内平导贯通。贯通后2号横洞所需的材料将直接通过平导运输,不仅距离较原来的路线减少5千米,运输费预估节约3000万元,还有效降低了洞渣和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对周边居民生活、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温室里长不出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劲松,平静的海面练不出搏击风浪的水手,在吃苦耐劳中磨练品质,在攻坚克难中锻造过硬本领。王强就是这样不断探索创新,躬身实践,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态度投入到每一项工作中,为渝昆铁路建设贡献力量。
(田小云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