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在深圳地铁14号线嶂背站“彩虹隧道”内穿行,极具未来感和结构美,成为鹏城新晋“网红打卡地”。电务城通公司在这里创新应用的 “大盾构扩挖小盾构隧道”工法,匠心独运,助力“彩虹”地铁建设。
“一般地铁建设采用‘先站后隧’的建设顺序,就是先建设车站,将车站作为盾构始发和接收的竖井,然后建设区间隧道。但是嶂背站是为了方便市民去深圳市肿瘤医院就医而临时增设的。当时,大宝区间小盾构已始发,而车站大小里程竖井施工未完成,无法及时提供小盾构吊出条件。如采用传统‘先站后隧’方法施工,则需要小盾构长时间停机等待竖井施工,将影响后续的盾构掘进任务,导致全线的试运行节点滞后、14号线延迟开通。”项目经理任飞介绍道。
为满足施工节点要求,项目部决定另辟蹊径,经过多次内部策划、与设计单位探讨,大胆提出了“以大扩小”的施工理念,即在车站大小里程竖井端头围护桩施工完成后,让小盾构先行穿过新增车站,完成后续盾构掘进任务,再对小盾构施工的隧道进行回填,然后待竖井施工完成,从车站竖井始发大盾构二次复推的方式形成地铁车站。
“从无到有的过程很艰辛,我们项目技术团队大大小小会议开了不下四十个,熬了不少通宵来完善资料。”项目总工许迪谈到方案研讨过程感慨道。为推动方案落地,项目部联合同济大学科研团队,开展了 “先隧道后车站”大盾构复推技术实验评估,又多次邀请国内行业专家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历时半年终于制定完善了国内首例 “大盾构扩挖小盾构成型隧道快速建造车站施工工法”,填补了国内盾构施工领域的空白。
全新的工法也意味着全新的挑战,意味着要攻克从没遇到过的技术难关及安全风险。
项目施工中遇到的第一重难关就是扩挖前的小盾构隧道回填。为保证回填施工质量,项目部制定了分层分段回填方案。但是由于隧道顶部操作空间小、泵管无法固定,实际操作起来仍是困难重重。为此,项目部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使用软管延长泵管输送混凝土,并细分小段浇筑的方式,确保小盾构隧道回填密实。
“我建议大盾构上按照硬岩的强度来配置加强型刀具,确保较高的掘进效率。”
“我认为掘进中应加大发泡剂比例来改良渣土,从而改善土体流动性,减小刀具磨损。”……
大盾构扩挖不同于普通盾构掘进,其掘进地层为人工复合地层,存在人工回填混凝土、小盾构管片、浆液层以及自然地层等,地质极其复杂。因此在盾构掘进过程中,需要对施工方案及盾构机各项参数进行针对性调整。
好不容易隧道即将扩挖完成,大盾构接收又遇到了难题。由于接收井洞门没有完整的围护结构,小盾构管片与原地层粘结性较差,太大的推力及掘进速度将导致小盾构管片会被慢慢顶出原有位置,直至掉落至竖井底板。因此,盾构机出洞前的参数控制极为关键。项目部多方听取意见,参考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盾构掘进参数,适当减小大盾构机的推力、降低速度、控制刀盘扭矩,同时在接收端对小盾构管片进行支撑,使小盾构管片得到完全切削,顺利完成接收。
“大盾构扩挖小盾构成型隧道快速建造车站施工工法”相较于正常盾构工法,极大地缩短了工期,减少了盾构长时间停机的闲置费用,同时保证了全线开通。
(蒋莉萍 段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