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版:施工生产总第3197期 >2022-11-04编印

奋斗的人生 别样的精彩
——记一公司长沙地铁2号线西延项目总工程师杨维
刊发日期:2022-11-04 阅读次数: 作者:邓圳彭毓
  从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到江南水乡潇湘热土,从高速公路到城市轨道交通,环境虽然在变化,但不变的是对筑路事业的坚守和热爱。参加工作十二年来,杨维始终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扎根施工一线,一路攻坚克难,在实践中钻研技术,在工作中增长才干,从一名普通技术干部逐渐锻炼成长为项目总工程师、业内技术专家,用实际行动诠释奋斗人生。
  抓好现场促生产
   深夜的项目驻地总会有一盏亮着的灯和一个挑灯夜战的身影,那里是杨维的办公室。他说:“白天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只有晚上才能静下心来翻翻图纸、看看方案、总结施工成果。”
   在长沙地铁西延项目,业主对施工变更严格管控。因此,不管白天多忙多累,到了晚上杨维总会抽出时间来对图纸进行梳理,将方案变更优化落实在施工蓝图中。此外,紧张的工期节点,也让杨维深感压力巨大。大干期间,他迎难而上,在现场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狠抓现场施工方案的执行、落实情况及各工序的细节施工技术管理。每次支架搭设完成后,他不单要检查支架的横杆、纵杆、立杆的间距及剪刀撑等是否按方案搭设,还亲自带头拿上扳手、铁锤,钻到支架中检查立杆是否有悬空、垂直度是否符合要求,各钢管扣件的螺丝是否拧到位,顶托、方木是否有松动等现象。主体结构每次混凝土浇筑方量都比较大,从浇筑顺序、浇筑节奏,到支架的监测,直至收面及养护,他都要全程严格控制,以确保工程安全质量。
  技术创新闯难关
   “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不仅要会用,更要懂得创新。”扎根一线12年,理论在实践的熔炉中不断锤炼,这不仅让杨维在现场技术管理工作中如鱼得水,更让他致力技术创新有了更足的底气。
   为加强项目技术创新工作,带动年轻技术人员快速成长成才,项目部成立“杨维创新工作室”。在杨维带领下,工作室结合各车站地质水文、结构设计、周边环境等具体工程情况,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的吸收、引进、应用及推广,助推技术革新与改造,参与或负责开发编写各类成果、论文、专利等多达十数项。其中QC成果《降低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渗漏水发生频率》《减少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层车站底板混凝土超耗》《提高深基坑围护桩预埋测斜管一次合格率》等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荣誉;主持和编制的工法《地铁车站主体结构台车支模施工工法》获评贵州省工法;参与的科研课题《地铁施工对邻近既有桥桩稳定性影响分析与控制技术》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部获得2020年“湖南省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湖南省建设科技、绿色建筑、建筑节能行业优秀项目”等称号。杨维个人被评为长沙市2020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劳动竞赛先进个人,获得长沙市“五一劳动奖章”。
  人才培养展作为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项目管理创效的关键因素。”杨维深知,不仅要把项目技术管理工作抓好,更要把年轻技术员带好,让他们尽快成长为项目管理的中坚力量。
   不管工作紧张或者不紧张,总能看见杨维在办公室与项目技术人员探讨交流各类技术问题,工程质量要求、国家标准规范、技术要点、工艺工法……对于自己的这些“看家本领”,只要别人愿意问,他绝不藏私,而且“包教包会”,俨然一副“慈师”的模样。而在工作中,他却非常较真。在他看来,学习、交流甚至制定方案可以出点错,毕竟每个人都是从犯错开始成长的。但是,绝对不能将错误的方案应用到施工现场,影响到工程安全质量。这两种反差极大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身边的人。学习中有说有笑、互帮互助;工作中严于律己、精益求精。
   利用“杨维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他为每位技术员量体裁衣,制定针对性培训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反复强调“技术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技术人员必须结合工程需要,为现场提供准确服务”。对技术员培养实行 “一人一岗、岗岗负责”的管理模式,让他们挑起大梁,对本岗的技术工作全权负责,在压力中快速成长。狠抓学习质量,定期做好相关青年技术员的学习检查及考核工作,将技术考核结果同绩效挂钩,极大地激励了技术员钻课题、比技术的学习热情。
   初心是奋进的动力,实干是最美的语言。十二年来,杨维把青春融进了现场,不惧困难、勇往直前,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实干苦干中演绎着别样精彩的奋斗人生。 (邓圳彭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