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务城通公司申志远
黑沉沉的天空下是嶙峋的山岭,浑黄的孙水河打着漩,拍打着褐色的绝壁,巨龙一般的成昆线在河谷里腾跃,在巍巍巨石间硬生生撞出一条绝路,鸣笛声在隧道和山谷中回荡。这里是喜德县,川西南的大山深处,外公和工友们战斗过的地方。
“我64年从修文县赵家坝招工进的五局,先是做瓦工。66年修成昆线时,是铁五局八处三队一段电工。”
说起在成昆线的日子,外公的眼里闪着光,那实在是一段难忘而光荣的经历。但刚到成昆线时,外公和工友们眼里更多的是困惑,他们心里翻滚着的是彼时成千上万中国人心中共同埋藏的问题。
“成昆线,我们修不修得出来?”
苏联人放个屁都是香的。
来自北京的麦工和外公住在一起,作为研究院的工程师,他每天要绕着苏联专家们跑上几百个圈。可惜这份认真和执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苏联专家显然不认为麦工和中国专家们提出的穿山越岭的成昆铁路西线方案是一个可行的选项。
在他们眼里,这份中国人提出的“天马行空”的方案根本没有多少讨论的价值。为了避开与烦人的中国工程师打交道。他们更喜欢准点下班,在工人们费心搭建的舞台上跳舞,或是消耗宝贵柴油发出的电力,观看不远万里送来的苏联电影。
相比于苏联专家的“权威”,麦工和其他专家们只能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生着闷气,把方案拍在桌子上,用力吐槽上一句:“苏联人放个屁都是香的!“
但是很快,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专家撤回了国内。成昆线的重任落在了憋着一肚子气的中国工程师肩膀上,外公和他们向大山深处挺进,决定用信仰和汗水回答好所有中国人关于成昆线的疑问。
把房子立起来。
外公抵达喜德县成昆铁路建设工地的第一件事,就是搭房子。
很多年后,我第一次来整洁大气的项目部,这里有窗明几净的办公室,整洁温馨的宿舍。但是彼时外公抵达的喜德县工地,不过是一片绝壁和洪流,这里山高河阔,风景很好,但同样崎岖不平,没有给这群年轻的访客们留下多少立足之地。
河谷中的小城在山坡上勉强立着,仿佛一不小心就要跌进奔腾的大河里。六排率先把房子立在稍微平整一点儿的河滩上,但夜里的洪水告诉外公和他的工友们,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大家只能含着眼泪,爬上了荒凉又崎岖的山顶。这里虽然交通不便,但是至少比较安全。
外公和工友们立起木柱,架起木墙,固定好支架,顶上披上防水的油毛毡,把床铺堆叠着架上墙,搭起一间四米长两米宽的工棚。这间工棚会住下整整一个工班。入夜,二十个人背靠背躺在板子上,没有wifi,没有电视,夜里只能听大山里的风声在门外歌唱。工人们在工棚里挂起小小的一盏油灯,在巴掌见方的小台子上写信,把思念和工资寄给远方的家人,天一亮便挎上帆布工具包,奔向他们的战场。
有朋自山上来。
“房子很小,很暗,一个灶台,没有烟囱,做饭的烟火把家里熏得更加漆黑。没有凳子,大家坐在石头或者地上,一个大锅,煮着糊糊,没有碗,只有几个勺子一样的容器,从锅子里舀出糊糊吃。”这是彝族同胞给外公的第一印象。
和工程队一样住在山顶上的,还有世代居住在此的彝族同胞。工程队经常受邀到他们的住处吃饭,然后为这里的贫穷落后震惊不已。
彝族同胞们生活水平极低,不识字,缺医药,铁五局的工程队们自觉地肩负起了帮助同胞的社会责任。外公们多了一项任务,给彝族同胞们扫盲,他们架起自制的黑板,下了工,便前往村寨教识字。从简单的数字,到日常的用品,围坐着的彝族同胞们跟着这群夹杂着川音的“老师”朗读着。外公和工友们看着他们好奇的眼睛,再望着山下蜿蜒的铁龙,他们明白,只有把这条崇山峻岭间的希望之路建好,这里才能真正迎来繁荣与进步。
一个队的徒弟。
来到成昆线时,外公学了两年电工,却已经成为了技术骨干。一整个队的年轻人都成了他的徒弟,队长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
“小陈,架线全靠你了!”
和五局今天的导师带徒一样,实践中练出来的才是真本事。外公的话不多,带着小伙子们踩着脚扣便爬上电线杆去架线。俯瞰着百米悬崖与滚滚大江,心稳手准地把电线布得一丝不苟。爆炸法接线的教学总是惹得年轻人们惊呼,外公沉着地点燃油毛毡里的雷管,再示范好撤离的各项注意事项,一声巨响后,两根滚烫的导线已经在小伙子们赞叹中紧紧咬合。
初上一线的小伙子们多少带着些害怕,但是上千根杆子爬下来,上百根电线接过来,他们都练就了一身胆大心细的本事。学到的本领与成熟的心态,将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随着五局的征战,被他们运用进祖国南北上万公里的线路之中。
关山飞渡。
作为电工,外公主要的任务是负责管段内的电力线缆敷设。
“外公,你们管段有好长距离哦?”
“七公里。”
很多年后我进入五局,在安六客专线上和工人一起推着平板车敷设信号电缆,七公里的距离,只要一天就可以敷设完毕。但是彼时的线路,没有预制电缆沟,没有吊车,没有铁塔,有的只是一群好儿郎的青春和热血。
遇到入云的大山,只能沿着山体一路树立电线杆,把电线敷过山去。电线杆太长不方便人力运输,只能选择一截一截人抬索吊拉到绝壁陡坡的指定位置,再由电焊工把电线杆芯焊接成一根整体,最后工人们用人力绞盘把它立起来。
遇到湍急的大河,外公和工友把线缆拉上小船,一边小心翼翼地慢慢放线,一边奋力抵抗激流,把船划过湍急的河流。如今跨越河流山谷的电缆依靠着坚实有力的铁塔,但那时候为了避免电线杆被拉弯、拉倒,一根电线杆上只能靠拉线保持稳定。河畔的电线杆最多时有着八条稳定它的拉线,紧紧地拉住它稳稳立在河边。
最终,无数五局人树立起成千上万根线杆,从天府蜿蜒着抵达春城,保证着这条铁龙始终运行安稳。
外公的成昆线是一首骄傲、欢笑、泪水、勇敢铺成的歌。很多年后,我走在线路上,望着同样壮丽的山脉和大河,用着同外公一样的自信和勇敢,谱写着属于我的歌。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歌声里,开路先锋的精神正在一代又一代五局人中接力传承,光芒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