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183期 >2022-07-22编印

青春须早为
刊发日期:2022-07-22 阅读次数:382 作者: 字数:1251
  六公司 任敏瑄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2022年的夏天对我来说非同寻常,我告别了匆匆十六年的校园生活,正式踏上了职业生涯。回想过去,思绪万千,映入脑海的是孩童时期的逍遥自在,是金榜题名的凌云壮志,是即将分别的依依不舍。如今的我步入职场,开启人生的新篇章。时间本身是一个圆圈,而我再一次踏入时间的原点。有感于时光易逝,叹息于韶华难追,纵然有千万不舍,却唯有砥砺前行。
   作为一名铁路子弟,我深刻地知道中国中铁的百年奋斗史,是由一代又一代铁路工人的青春与奋斗构成的,浸透着一代代“中铁人”辛勤奋斗的汗水。“中铁人”勤恳耐劳,怀着对祖国富强的炽热理想,扎根于山河峡涧中的基建事业。
   在中铁五局“开路先锋”精神谱系系列纪录片中看到陈发亚、杨应顺这对奋战在中铁五局贵州公司中老铁路项目上的90后夫妻,由于工作地远在千里之外,他们只能将孩子交给外公外婆带,平时只能通过视频与远方的父母、孩子聊天,陈发亚也因此被称为“线上爸爸”。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也是一名铁路职工,1993年他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独自一人奔赴广梅汕项目部,就此开启了他的铁路建设生涯,先后参建了广州地铁、广大、沾昆、哈大等项目,足迹遍布祖国各地。
   父亲常年待在工地,铁路建设往往工期紧、任务重,他很少回家,节日坚守工地更是常态,只有母亲在家中照顾我。父亲每次回家来,总能带一大堆好玩或者是好吃的东西来,每当看到父亲回来,我总是飞奔过去,扑倒进他怀里。虽然聚少离多,但随着我年纪和到工地次数的增长,我对父亲的了解越来越多,他对我的影响也越来越深。
   父亲博览群书,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有说不完的故事。上小学的时候,每逢寒暑假,我往往连通知书都等不及拿,一旦期末考试结束就立刻奔赴工地去探望父亲。一家人总会去工地附近走走看看,父亲对驻地附近的人文地理总是了如指掌,边走边讲给我和母亲讲,娓娓道来,引人回味。那样的父亲在幼小的我眼里,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我也因此喜欢上了阅读。父亲总是告诉我,读书有“捷径”,那就是勤奋和刻苦,但成功却绝对没有捷径,也就是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是为了提升自己,解决问题,“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在我大学即将毕业之际,父亲时常给我讲,人生要有目标、有计划,在什么年纪就要努力干好这个年纪该干的事。年轻就要锻炼自己,该吃苦就要吃点儿苦,不能游戏人生,耽误青春。将来工作了,就要先从基层做起,爱岗敬业,克服困难,“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今天的我已经成为了一名“中铁人”,更要以前辈为榜样,学习他们开拓进取、锐意进取的精神,把个人的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脚踏实地、甘于吃苦、勇于磨炼、坚持终身学习。
   我深知未来还有许多“高山峻岭”需要攀登,还有许多“江河湖海”需要跨越。我会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虚心向前辈们请教,利用闲暇时间汲取知识丰富自己,拓展眼界,将“艰苦奋斗”贯穿于足下。如此这般,方能无愧于本职,无愧于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