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181期 >2022-07-08编印

坚守中的成长
刊发日期:2022-07-08 阅读次数: 作者:
  一公司彭毓
   2017年的夏天,刚刚大学毕业的廖鑫来到小凉山的深处,成为了中铁五局一公司成昆项目团队中的一名见习生。在这里,他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干劲、兢兢业业的态度和勤学好问的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断成长。如今的他,已经成为项目工程部的副部长,同时也是测量队的队长。
   “多看、多学、多做,才能更快地成长。”他时常在心里告诫自己。
   第一次接触工地的廖鑫是个什么都不懂的菜鸟,工地上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十分陌生,唯一熟悉的便只有自己专业领域的仪器测量。羽翼未丰的他迫切地想要快速学习,获得让自己和别人都能认可的成绩,但眼前陌生的一切让他感到手足无措,一门门需要掌握的技能也不知该从何学起,好在项目部为他介绍了一位师父,那是当时的工程部副部长兼测量队队长彭丰。见习期间,他几乎每天都会跟着项目的技术人员一起跑工地,心中也始终牢记着师父“多看多跑勤观察”的教导,身上就像安上了马达一样,跑遍了施工现场的每一个角落,向现场的前辈们请教,一刻也不停歇。
   “刚开始那会儿很累,每次回到项目部的时候,感觉腿都不是自己的了,一直在打颤,不过后来慢慢地习惯了就好了。”谈到这段经历时,廖鑫笑着说道。即使这样,每次回到驻地之后,他都会坚持拿起施工规范和标准的相关资料查阅翻看,强化自己的理论基础,遇到不懂的就用红笔做好标记,找师父请教。就这样,他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成长,见习期还没结束便能够独当一面了。
   见习期结束,他到了项目八月岭隧道工区,刚去时,这个工区的技术人员只有他一个人,他便一手包揽了所有技术工作。面对施工任务重、工期紧的情况,他就像个陀螺一样,忙个不停。
   “就那会儿,差点成国宝了,那黑眼圈就是熊猫同款。”廖鑫打趣道。每当工序报检的时候,测量、技术、收方、对接班组等工作把他的日程挤得是满满当当,就连喝口水的时间他都想省出来,甚至经常在凌晨两三点的时候被叫醒处理工作。对于繁重的工作,他没有抱怨,有时候别人会疑惑他为什么要这么拼,他也只是淡淡一笑:“只有努力奋斗了,才有资格憧憬,走好未来的路。”
   日常工作,除了要面对繁重艰难的施工任务和远离繁华都市的孤单寂寞,更要面对施工中的突发状况,尤其是在隧道中。“有时候就是这么不讲道理,虽然各项安全措施都非常到位,但是没办法完全摸透这大山的脾气,你能做的只有小心小心再小心。”廖鑫有些无奈地介绍道。
   第一次遇上突发险情就是在隧道中,回想起来他至今仍是心有余悸。那是项目八月岭隧道1号横洞掌子面刚刚初喷完之后,他和同事进洞开展测量工作,观察围岩的变化情况。就在他们插完标志,离开掌子面还不到四米的时候,他们刚刚所在的区域便发生了垮塌,塌落的石块和泥土瞬间掀起了大量灰尘扑面而来。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廖鑫以前只是在课堂的案例分析中和老工人的聊天中听过这种情况,从没想过自己也会遇到。一时间他愣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直到一旁的同事拽了他一把,他才跟着大家向外跑去,直到跑到安全区域,他才缓过神来,一下子坐到了地上。
   同样,洪水、泥石流、塌方等对于成昆项目的建设者们来说也是“老朋友”了。每年雨季就是大家最担惊受怕的时候,尤其是下暴雨的晚上,大家整宿睡不着,也不敢睡着,每个人的床头都放着一个小包,里面装着个人的重要物品,一旦接到险情撤离命令,就会随时带上这个小包马上撤离到安全地区。
   面对这么艰苦的条件,廖鑫从入职后就一直坚守在这里,一待就是五年。大家都说他年纪轻轻倒是特别能吃苦。“我听过一首歌,有面有句歌词‘只要能吃苦总有一天熬出头!’我经常这样告诉我自己,况且选择了这个行业,我不能当逃兵,不能给成昆建设者抹黑。”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在成昆,还有着许多像廖鑫一样的建设者,他们的名字和故事普通却不平凡,每一天,他们都在用坚定的步伐、用辛勤的汗水书写着属于成昆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