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集团新闻总第3176期 >2022-06-03编印

做“一带一路”的追梦人
——记2021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陈发亚
刊发日期:2022-06-03 阅读次数: 作者:
  中老铁路,跨越山河,共享繁荣。看着“澜沧号”绿色动车从管段飞驰而过,陈发亚心潮澎湃,这条友谊、科技、绿色、开放的铁路,实现了老挝从“陆锁国”变“陆联国”的期盼,也实现了一个来自云南大山里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在“一带一路”上勇当先锋、筑路强国的梦想。
   回望参建中老铁路1500多个日夜,多少鏖战攻坚,他记忆犹新,几多离合悲欢,他无怨无悔。
   男儿志在四方
   “忠诚担当,爱国奉献”,这是流淌在每一位中国中铁人血液里的红色基因。2016年底,当得知要参建中老铁路时,陈发亚和爱人杨应顺主动请缨,奔赴老挝,在这条被誉为“一带一路”上的标志性工程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曾经,夫妻俩也徘徊过、挣扎过、退缩过。如果去,女儿当时刚刚8个月,在四川老家由父母照看,尽孝和陪伴女儿成长将会成为一种奢望。如果不去,山就在那里,将失去一次攀登高峰的绝佳机会。所幸请战很快被批准,来不及犹豫,迅速背上行囊,赶赴老挝这个曾经只在地图上知道的神秘国度,投入施工前期的筹备。
   但是到了老挝,困难超乎他的想象。老挝只有“雨季”和“旱季”。旱季烈日当空,犹如生活在桑拿房,毒蛇和巨大的蚊虫肆虐;而一到雨季,则大雨滂沱,无休无止。
   建点工作千头万绪。刚到工地的第二天,他就带领测量队穿越2公里荆棘密布、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寻找线路桩点和各个开工点。为抢时间,他和同事们用彩条布搭建简易帐篷,遮风避雨开展工作。第一个晚上,就打死了5条毒蛇,一名同事因没有穿筒靴睡觉被一条长达8厘米的蜈蚣咬伤。
   环境越苦,困难越多,越能激发他们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他们起早摸黑、披荆斩棘,很快便道成形、实验室“开业”、搅拌站投产,创造了中老铁路中国速度。
   男儿勇挑重担
   立稳了脚跟只是万里征途上迈出的第一步。工程上的种种难题,也给了他迎头一击。刚到项目时,想着有国内高铁的施工经验,干好海外项目应该不难。但实际情况比预想的复杂得多,特别是他负责技术管理的空琅村隧道。
   全长9020米的空琅村隧道,最大埋深达350米,是全线第二长隧,穿越5个大断层,Ⅳ、Ⅴ级围岩占比高达80%以上,被列为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由于集断层、暗河、涌水、突泥、瓦斯、高温等不良地质于一身,时而“要架桥”,时而“观瀑布”,时而“蒸桑拿”。
   为加快各洞口进洞速度,他主动搬到还在建设中的工班驻地。几块砖头加一块木板,搭建一张临时的桌子,白天用来办公,晚上用来睡觉。因为他始终坚信,只有坚持在现场,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拿出最合理的方案,为施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进洞施工后,掌子面常常发生坍塌和变形,因为围岩太破碎了,手捏成粉粒,遇水成泥浆。工人们轮班倒24小时不停工,每天进尺不到1米。看到进度上不去,大家心里都很着急。
   在每一次发生较大险情时,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直到排除险情为止。实战中,他们总结形成了符合现场实际的微台阶开挖法,有效降低了掌子面坍塌和变形几率,确保了安全,提高了工效。
   在5号横通道进入正洞施工前,掌子面温度高达47摄氏度。工人受不了,前后换了400多人。他们说,洞外湿热要用电热毯,洞内干活继续桑拿浴,实在是遭不住。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为寻找降温“良方”,他们四处请教,不断试验,通过优化改进洞内通风方案,采取引进制冰机、雾炮机、洒水降温和通风转换冰柜机等一系列措施,大大降低了隧道内的温度,改善了作业环境,加快了施工进度。
   与此同时,他们加大投入,全面推广应用隧道二衬液位监控、自行式仰拱栈桥、超声波地质雷达等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技术,终于驾驭了这座桀骜不驯的长大隧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空琅村隧道提前43天实现贯通。2021年8月,管段工程质量以合格率100%的成绩顺利通过静态验收。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攻难克险、团结奋战,展现了中国中铁人新时代开路先锋的风采。
  男儿后盾坚强
   “2021年12月3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中老两国最高领导人共同出席中老铁路通车仪式。发车指令下达时,我激动地挥舞着双手对身边的同事们高喊:那是从我的家乡发出的列车!”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他与远在国内的父母、爱人、儿女视频报喜,全家见证了当时最幸福的笑容以及喜极而泣的泪水。因为他骄傲,他是中国中铁工程人!他自豪,他是中国工程师!
   他不能忘记,2017年3月15日,他和爱人特别兴奋,因为项目部有网络了,可以跟分别5个月、电话里会喊爸爸的女儿视频了。视频接通,当女儿看见他那张黝黑疲惫陌生的脸,却吓得嚎啕大哭,让他也禁不住泪洒衣襟。
   他不敢忘记,2020年8月,妻子二胎临近预产期,不能护送,只能看着她一个人拖着行李箱离开回国的背影。最后生产时,也没能在她身边陪护。他对妻子亏欠太多,因为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她在老家的医院产房,而自己却在隧道的掌子面。
   他不会忘记,2021年的春节,项目领导安排他回国探亲,由于面临铺轨的节点,他只好选择留守老挝项目。妻子没有埋怨,只是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要他照顾好自己,她会在家里等着中老铁路通车的好消息。
   他不愿意忘记,儿子出生1岁多还没抱过,女儿5岁仅见过6次面,一起相处的时间不到60天,有一家媒体记者采访他,称他为“线上爸爸”。
   他同样不能忘记,父母逐渐苍老,自己能做的却太少。2018年8月,父亲做心脏搭桥手术,岳母患了宫颈癌做手术,因为工期紧任务重,夫妻俩都没法回去,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是组织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老人顺利渡过了难关。父母安慰说:“国家需要你们、单位需要你们,组织关心我们,家里很好,好好干!”
   好好干!这句平淡无奇的叮嘱,激励着他在异国他乡征途无畏、开路无阻。
   5年的海外奋斗,让他深刻领悟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的真正内涵,他也切实感受到企业带来的温暖,正是企业这个大舞台,让他从技术主管、工程部长一步一个脚印磨练成长为一名项目总工程师;更是有企业这个大平台,让他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成长阶梯。
  (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