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174期 >2022-05-20编印

土楼走笔
刊发日期:2022-05-20 阅读次数: 作者:
  成都公司
  徐永波
   我原是从书上看到土楼奇观的,那些二层或多层的独特土楼建筑群,给了我一种从未有过的建筑美学享受,那种人类聚族而居的风俗,使我好奇已久。终于,在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闽西南的一位客家朋友带领我去参观土楼。
   一进入客家聚居的闽西南山区,不时有城堡型土楼映入眼帘。有时一座独踞山顶,有时两三座、十多座挤在一个小盆地,错落有致。它们当中既有圆形、方形,也有府第式、交椅体。登高远眺,山顶上的土楼犹如土中突兀冒出的巨型蘑菇,盆地上的土楼却像巍峨的古罗马城堡,极富神秘感。这些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土楼,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呈现一派美妙无比的田园风光,令人震撼,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土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是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在闽西南,土楼数以千计,它们大多建于清朝以前。
   我们来到南靖县梅林镇珍山村的一座五层的长方形大楼前,只见黑黝黝的楼墙高大雄伟,古色古香,颇似古代城楼。楼外建有平房护厝,形成楼包厝,厝包楼的奇妙景观,楼穴位为肚腰兜。楼正中开一个大门出入,门上有副对联:“和地献奇山川人物星斗画,贵宗垂训衣冠礼乐圣贤书”。热情好客的主人介绍说:“这座楼名为‘和贵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造的土楼,祖先希冀子孙后代同楼居住,和睦为先,故取名‘和贵楼。’”令人称奇的是,这座楼建于沼泽地上却没有桩基,就像一艘大船漂浮在海上,虽历经200多年仍巍然屹立。我们跟主人走进楼内,见中堂建有内包式“三间一堂”结构的私塾学堂,学堂左右各有一眼水井,两井相距不过十米,水质却截然不同,左边称“阳井”的井水清澈甘甜可饮用;右边俗称 “阴井”的井水浑浊不清,不能饮用,且春夏秋冬还有不同的颜色,颇为神奇。站在宽阔的天井中心可望见四方天空。坐在天井井沿上环顾四周一数,五层楼,每层有28间房,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楼梯通向各层楼。如今楼内尚有22户、122口人居住。看上去像一座坚固的大堡垒,一有不测,青壮年守护大门,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据说,厚实的土墙连炮火也攻不破。
   傍晚时分,楼内每户人家送来一盘山珍佳品,有木耳、竹笋、鲜香菇、腌菜和淡红色的糯米酒,凑成一桌请我们品尝。楼内有这样的风俗,不管是哪一家来客,他们都当成是大家共有的客人,见面时热情招呼,吃饭时每家送一样他们认为最好的菜,每户由一男性作陪并轮番向客人敬酒。客人喝了一家敬的酒后,也得喝其他家敬来的酒,否则会认为是偏心,引起主人的不悦。
   入夜,几个顽童沿走马廊从一楼到五楼跑着追着,在玩捉迷藏,把木板架成的地板震得“笃笃”作响,白日里安宁的土楼已变得喧闹,楼内回荡着脚步声、叫喊声、嬉笑声,构成一幅山村顽童游嬉图。枕榻上,我却睡不着,找来几位客家后代聊天。当我说到我对土楼的浓厚兴趣时,客家朋友的情绪变得激动起来,就像武夷山人提起朱熹、曲阜人提起孔子一样骄傲,他们眉飞色舞地告诉我:土楼引起了很多外国人的兴趣和国内外专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游客、专家来土楼考察,对抗震抗风的土楼赞不绝口,称这是世间一流的生土建筑!
   我一边品味着他们流露着自豪的话语,一边想,从设计上讲,客家人掘土夯筑的高楼,既满足了人们遮风避雨和防御寒暑的生存需求,又满足了对居住环境的审美精神需要,这种设计可谓充满智慧,别具匠心!
   德国大哲学家谢林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法国文豪雨果称巴黎圣母院是“一首巨大的石头交响乐。”那么,我们中国福建的土楼呢?它该是人类一种文化的进步,是一首建筑的哲理诗,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