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在云南省保山市保山火车站,六公司铺轨牵引车将最后一组500米长钢轨精准推送到位,标志着大瑞铁路大理至保山段铺轨完成,奋战了14年的大瑞铁路大保段133.66公里轨道全线铺通。
大(理)瑞(丽)铁路是中缅国际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330公里,设计时速140公里,为国铁Ⅰ级单线电气化铁路。大保段东起大理站,向西经大理漾濞、永平等市县,跨越漾濞江、顺濞河、银江大河、澜沧江等4条河流,西至保山市,线路全长133公里,共有隧道21座、桥梁36座,桥隧占比达86.5%,因隧道总长达到了103.68公里,因横穿地质活动断裂带,施工难度大,地质复杂活跃,被称为“建在地下面的铁路”。
分段突破拦路虎
六公司承担了大保段385.5孔T梁预制架设和132.25公里正线轨道铺设等施工任务。受长大隧道施工受阻的影响,项目部动态调整铺架施组,在分段设置永平、巍山、保山三个桥梁预制场和大理西铺轨基地,把长距离机械铺架施工优化为分段机械人工同步平行施工,化整为零,分段突破,并调集公铁两用架桥机和先进高效铺架作业设备投入铺架工作,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换效益,确保铺架施工进度。
“我们把大(理)临(沧)铁路‘二手梁场’接手改造为大瑞铁路提供弹药的巍山制梁场,这个跨线设置制梁铺架基地的再优化方案,不仅遵循绿色环保施工原则,合理再利用资源,减少近100亩土地占用,还节约了大量的建场成本和建设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桥梁生产效率和存梁空间,突破了日产1.5孔的设计产能,创造了日产T梁2.5孔的极限纪录”,项目部经理余祖斌回忆说。
万无一失运架梁
大瑞铁路横穿地质活动断裂带,沿线山多势险,桥隧相连,运架梁作业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项目部优化施工组织,加强对运架梁作业人员的技术交底和业务培训,增加设备的检修频次,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
“单线隧道、24‰长大坡道、隧道口架梁,其实这些工况我们都经常遇到,但是这条铁路这几种特殊工况占比高,而且三种特殊工况相互叠加,高风险、高难度运架梁作业成为了常态,有效的安全措施、高度的责任心、再加细心谨慎,才能确保万无一失”,负责铺架施工的项目副经理邹光玖长期蹲守现场带班作业,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们还增加了机车来提供额外驱动力和制动力,保证架桥机在大坡度地段顺利推进;对架桥机0号柱增加加长节,保证架桥机在下坡道上保持机臂水平;通过架桥机尾部增加稳定装置,防止铺轨机、架桥机溜逸,提高整机稳定性;针对隧道口的工况,我们使用临时轨排的方式,降低轨道高度,克服了隧道口作业空间狭窄、作业高度不够的问题,最终安全顺利保证桥梁架设。”
2022年1月25日,大瑞铁路大保段全线架梁贯通,项目部在大瑞铁路艰难的建设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攻坚克难长大隧
大瑞铁路的长大隧道数量多,隧道内通风不良、环境湿热。在隧道内采用长轨顶送法进行铺轨,而山岭隧道出于排水的考虑纵坡一般会设计为 “人”字坡,在机车顶送长轨驶上“人”字坡时,因为铺轨速度叠加动力原因只能怠速行驶,导致会在短距离空间循环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废气,这对于铺轨作业和司乘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大瑞铁路大保段共4座10公里以上的长大隧道,加起来超过了60公里。在这种长大单线隧道内铺架施工,空间极为局限、通风条件有限、环境极为湿热”,项目部党支部书记任俊东心有余悸地说,“一方面是山体丰富的含水量遇上高地热,隧道内常年四十多度,又湿又热让人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是有限空间内大量大型设备工作产生了大量废气无法及时排出,稍有麻痹,极易发生有害气体中毒事故,这样的施工难度和恶劣环境在铁路建设中极为少见,这也体现了我们建设者开路先锋的企业使命和精神。”
为此,项目制订了各种特殊工况下的专项施工方案;加强轨行设备、铺架设备的维护保养;安装有害气体检测仪监测作业过程中有害气体浓度;全员配备防毒面罩、便携式吸氧器、护目镜等防护装备;加挂应急处置救援抢险车,随车配备大容量氧气瓶、吸氧设备和医护人员。
就在多措并举,加速推进隧道铺轨进度时,杉阳、大柱山两座隧道进度又慢了下来。
“杉阳隧道总长13.435公里,其中20.4‰以上的下坡占到了11.25公里。大柱山隧道总长14.56公里,其中23.5‰以上的长大上坡就有8.24公里”,项目机车司机、高级技师蒋义记忆犹新,“这种环境下,机车需加大功率,才能确保铺轨作业的安全,作业不到20分钟,有害气体检测仪便响起警报。我们只有打好防护,停下工来,等通风设备降低有害气体浓度后,才能继续施工。”
如此反反复复,作业人员冒着湿热,就是采用这种蚂蚁啃骨头的方式,安全有序完成了长大隧道内的长轨铺设施工,未发生一起中毒安全事故,还创造了长大隧道内日单班铺设8公里的铺设纪录,也为下一步二期保瑞段的铺架施工积累了丰富施工经验。
在滇西的群山之中,六公司建设者们以披荆斩棘的无畏勇气和咬钉嚼铁的坚强意志,战胜重重困难,兑现合同承诺,回馈滇西人民期盼,在七彩云南绘就出一道绚丽的“一带一路”钢铁长虹。 (杨树良刘一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