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171期 >2022-04-29编印

爱劳动的老席
刊发日期:2022-04-29 阅读次数: 作者:
  路桥公司李曼
   老席的口头禅是:劳动是个宝,人生不可少。
   老席1937年出生,今年85岁了。他热爱劳动,热衷于劳动,对劳动始终保持着无限热情。
   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是1957年4月,她被邀请到北京参加为期15天的全国农业展览会。其间一天恰逢毛主席去机场迎接访华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当毛主席乘坐的敞篷汽车经过前门大街时,数万群众夹道欢迎,大家挥舞着花束高喊:“毛主席万岁!”欢呼声惊天动力、响彻云霄。她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主席,直到车队消失、人群渐渐散去。她有幸目睹伟人的风采,她说那是她一生中最光荣、最激动、最幸福的时刻。因为进京才穿的新布鞋和新袜子被踩得面目全非,她全然不顾,只任由喜悦、激动的泪水一遍遍划过脸庞。
   而她之所以能被选为代表进京观摩,源于她热爱劳动。
   少年时,因家贫,她被迫辍学返乡参加劳动,几年后,年仅17岁的她,因劳动表现出色、生产队里又极缺有文化的人,有着四年小学“学历”的她,被大家推选为妇女主任。全家十口人因为政府救济得以活命,让她在心里对中国共产党有说不出的感激,浑身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她带领村里的妇女成立了“娘子军”,“娘子军”比男人干活更卖力更拼命,天不亮顶着月亮到地里,夜晚再顶着月亮回家。白天务农,深夜老席继续带着大家学习种植技术。一段时间后,她们“娘子军”赚得工分远远超过了队里的男人,从此家喻户晓美名远扬。
   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县农技站技术员到村里指导种植棉花的技术。老席又带领“娘子军”成立了“棉花试验田小组”,在坡地圈了一亩八分地,摸索务棉技术。所谓坡地,就意味着干旱少水、贫瘠、产量低。她每天赶早在草滩上捡拾含高钾成分的羊粪、在雨天挖一条条土沟引雨水灌溉、大太阳时头顶烈阳给棉花苗掐尖打叶……在她废寝忘食地劳作和悉心照料下,秋收时,棉花亩产达110多斤,比在水地(有灌溉设备的土地)里种植的棉花产量翻了一番,让棉花产量从此告别亩产不足六十斤的历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县农技站在全县范围推广她的成功经验。
   老席用她的勤劳和智慧,用她一不怕苦二不怕累、迎难而上的精神获得了成功,也得到了荣誉:不足二十岁的她被生产队推选为县级共青团劳动模范、妇联的妇女模范,继而又荣升为省级共青团劳动模范、妇联妇女模范,最终来到了北京,见到了敬爱的毛主席。进京的省代表共五人,两位是陪同的副县长,三位是劳模,而她,是五人中唯一的一个女同志、最年轻的劳模代表。
   1958年,国家开始提倡科学种田,要给农村培养大批的知识青年。老席以劳模身份被推荐到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的仪祉农校。面对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暗暗发狠:把失去的学习时间补回来!把能学到的知识全记在脑子里!她拿出了拼命三郎的劲头——上课时,她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同学们下课了,她还要在教室自学;白天下课了,她跟在各任课老师屁股后面追着问、追着学,夜晚宿舍熄灯后,她打着电筒在被窝里偷着学。她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学习,硬是从一开始的差生,慢慢变成学习标兵,当上了班长、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1960年,老席因学习、劳动成绩突出,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入党之后的老席,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干起活来更不要命了。中专毕业后的她没有答应学校让她留校当辅导老师的请求,回到农村要把农业知识学以致用。
   她主动向生产队提出改良队里闲置的300多亩硝碱地。白天,她带领乡亲父老挥舞铁锹挖渠排硝去碱,一车一车从五公里外的河边拉沙土覆盖在硝碱上面;晚上,她利用所学的农业知识比对、选择适合硝碱地的农作物。前一两年,她试着种植高粱,改变了一部分硝碱地,随后她坚持不懈地按照她的办法改良土地。慢慢地,她开始在地里种植小麦和玉米,经过了长达三四年的摸索和试验,她成功了!让生产队里鸡肋般的300多亩硝碱地长出了沉甸甸的麦穗和玉米棒子。生产队的粮食产量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也创造了科学改造、硝碱变良田的奇迹。
   老席的一辈子是艰难曲折的,是奔波劳碌的,但又是充实幸福的。就像她自己说的,人不怕难,就怕一身的力气没地方使。她最常跟子女说的一句话便是:要感恩要惜福。
   现在老席老了,但依然热爱劳动。这不,她又开始了每天的操劳:先进厨房给自己做早餐,再收拾好碗筷,把厨房、客厅、洗手间的垃圾桶一一清理干净,下楼扔掉,再拖着慢悠悠的步子去小区的超市给自己买点菜。子女怕有闪失,让她不要再做这些事了,可她说:我是老了,但我自己能动手的,绝不劳烦别人。不给家人不给社会添麻烦,是我现在能做的最光荣的事了。
   老席就是我妈妈——席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