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汪家大井”水源应急替代工程起于花溪水库,管线全长20.2千米,共有四个施工标段。主要服务于贵阳市南明区、云岩区、乌当区和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将是贵阳市第一大供水阵地。
贵州公司施工的三标位于乌当区阿栗村,建设规模为20万m3/d,仅为国内同类型水厂的一半,采用独创的高架式布置方式,高架平台长127米,宽144米,最大高差47米,是国内最大立体式“空中水厂”。
一
在39个篮球场左右大小的施工现场,每天都有80多名作业人员、20多台机器同时工作,机械鸣声此起彼伏,深夜的施工现场别具风味,狂风阵阵,场里却灯火通明,劳务人员和技术人员来来往往,装载机、旋挖钻、挖掘机、灌车、吊车和重型运输车辆川流不息,还有周边的灯光、地上的人影、水中的倒影及皎白的月光和机械的轰鸣声交相辉映,繁华、忙碌而充实。
项目部刚进场不久,就收到了业主的工期要求。“你们要与时间赛跑,按下大干加速键,不断刷新工地新面容,向着明年初通水目标全力冲刺。”
为此项目部紧抓经营和管理两大板块,将早点到、班前讲话和交班会等好习惯常态化、制度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疫情防控方案和危害应急预案,处理好人才队伍结构、层级管理、安全质量与内外部沟通协调等关系。强抓领导值班、技术人员和监理严盯、班组负责人旁站监督三级管理,保证大干抓进度在安全质量可控的基础上进行。深夜,两位技术员顺风盘地而坐,守在旋挖钻的旁边,监理、地勘死死盯着钻头,眼睛跟着钻头上上下下,表情也是极其丰富。“没有达标”像什么东西一样击中了大家的心,大家一脸失落。没有埋怨,又继续埋头苦干。只有“达标”才能让大家长吸一口气。测量人员就像工地上的野马,从这点跑到那个点,徘徊各点之间,一个接着一个,完成测量工作。两名现场队长,无论下雨天晴,都守在工地。
队长张绪丰是大家眼里的 “牛人”,遇到事情时,第一反应就是打电话给他,停电了、跳闸了、空调坏了......他是住在现场,24小时守在工地,有时工作到夜半三更,甚至破晓,几个小时之后,他又徜徉在工,丝毫看不出半点疲倦。在他看来,在工地的每一分每一秒,哪怕再累,也不敢松懈。
项目部还有两块“砖”,一块是财务部副部长李世云,另外一块是工经部部员张闯。他们完美诠释了部门之间分工不分家,哪些需要往哪里搬。他们洗过职工生活用水的水桶、覆盖过边坡、守料开票和疫情防控值班人员等等,自身工作也是100%完成。
二
“项目地质复杂,边坡大和施工工艺要求,远远超过设计规划,节后复工复产之后,业主要求工期提前。水厂主体工程量大,地理位置敏感,影响因素多......困难层层,工期又紧。”项目经理陈庚说:我们从领导班子到业务部门,全深入现场,分口把关,紧盯重难点,牢守安全质量关。班组采用两班倒,人停机不停,形成开工就是大干、大干贯穿全程的局面。”
以正常施工为先导,以现灌桩、锚索为主线,以物资保供为基础,整合各种资源,针对重难点问题,开专题会,技术交底会,严格落实专项方案,严守安全质量红线,形成分块管理负责,垂直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配,相互促进的管理链条。
施工现场处于老东郊水厂附近,边坡开挖面积大,为了保证水厂的稳定,锚索钻孔机只能选择地质钻机,需跟管成孔。斜坡上的桩基采用桩基与边坡开挖交替进行施工工艺。现场每日一交班会,汇报当日施工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责任到人。修建工地会议室、茶水间、餐厅和驻地等,做到了地勘、监理和现场队长驻场,做到了安全生产零隐患、零事故。后勤人员走进村落,多方协调,解决了夜间施工难和车辆上路难,以及员工生活问题,力稳后勤,为现场人员“冲锋陷阵”解决后顾之忧。
为了如期完成目标任务,项目部成立了党员先锋岗,发动党员干部深入现场,开展群众安全生产监督活动和关于 “企业如何发展、效益从哪里来、人员到哪里去”思想大讨论活动,发挥榜样作用,促进了项目党建工作和施工生产的相互推进。
自进场以来,项目部仅用140多天就完成征迁工作,累计完成产值9209万,桥梁桩基和抗滑桩已全部完成,主体桩基完成72%,锚索完成24%,正向着明年初通水目标全力冲刺。 (邓汇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