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167期 >2022-04-01编印

诗词里的清明
刊发日期:2022-04-01 阅读次数: 作者:
  华南公司 赵瑞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清明如约而至。关于“清明”两字的来历,《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承载着丰富、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情感,也形成了许多传统习俗和活动,更催发着无数诗人骚客的诗情雅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代诗人吴惟信曾对清明如是说。阳春四月,春和景明,正是人们出游感受明媚春光的大好时机。走在郊外,沿途满眼春色,青翠碧绿的小草齐刷刷地探出头来,在阳光的照耀下油亮发光;各种不知名的小花也按捺不住急性子,红的、黄的、粉的、紫的,哗啦啦的全绽放开笑脸来,成了清明时节一道惹眼的风景;还有远处山坡上的梨花、桃花,也都迫不及待的纵情开放,融成了一片白色、粉色的花海。此时,人们快活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在空旷的青青草地上,大人和孩子们相互配合,一拉一松,迎着风放飞风筝,天空飘舞着五彩斑斓的风筝,地上荡漾着欢快喜悦的笑声,人们尽情呼吸着春天的气息,感受着清洁明净的春之乐趣。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清明时节,人们追思亲友,上坟祭祖,大人带着小孩赶往祖先墓地,清除坟上的杂草树木,为坟墓培上新土,再虔诚地献上一捧鲜花,点上几支香火,烧上一些纸钱,以此来追怀祖宗、感念先人、寄托思念。清明时节,最容易勾起与已逝亲人一起度过的那些美好岁月的回忆,让人深刻体悟到亲情的可贵,生命是短暂而脆弱,就像季节的轮回,一茬又一茬,谁也无法改变。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祭奠亲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且行且珍惜,善待自己,孝敬父母,珍惜眼前的所有,不让生命白活。
   “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清明时节,人们踏青归来,将顺手采摘的艾草、鼠曲草捣出浆汁,糅和在糯米粉里,再包裹进各色菜式,变成了清明特有的节日美食——青团。青团在南方地区比较流行,形状一般为圆形,依馅料不同分为甜、咸两种,甜的多包入芝麻、豆沙、枣泥等,咸的则包入腊肉丁、冬菇丁、雪菜等。刚出锅的青团子油绿如玉,清香扑鼻、颜色可人,咬上一口,糯韧绵软,芝麻和豆沙的淡淡甜味,中和了艾草的苦涩,吃起来甜而不腻。鲜香的冬菇,雪菜,加上些许辣椒,咬上一口,腊肉的香、冬菇的鲜、雪菜的咸,辣椒的辣,融入艾草独特的清香之中,是任何精致点心所无法体会的粗犷。
   绵延了2500多年的清明节,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日子。往年清明时节,大家选择远足祭扫、缅怀先人,但今时不同往日,当前正处全国疫情防控的关键期,为避免人员扎堆聚集和减少交叉感染风险,近期,全国多地陆续发文叫停清明现场祭扫,倡导“云祭扫”,用别样方式追思先人。曾经,我们“坟前敬上三杯酒,万语千言付纸钱”,如今,我们虽不能至,但只要我们心中留有对故人的眷恋,为他们点燃一柱心香,用心祭悼,不去扎堆聚集,减少感染风险,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才是我们对先人最好的告慰。
   四月清明,一盏愁情,愿山河无恙,人间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