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167期 >2022-04-01编印

“用力、认真地生活”
刊发日期:2022-04-01 阅读次数: 作者:
  路桥公司 李 曼
   无意间看到窦文涛主持的一档圆桌新春派节目。这次请来的嘉宾是深受国人喜爱的《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的总顾问李立老先生。
   单说“舌尖体”语言方式的流行,你就知道这部大制作受欢迎的程度,这种“现象级”的影响力甚至延伸出一种“舌尖体”的句型。若一个人自称吃货,竟背不出“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朴素的烹饪方式”这句名言,就像喜欢篮球的,没有听说过乔丹和姚明,爱足球的不知道球王贝利和马拉多纳,一个自称学富五车的教授竟说不出一句孔子的名言。
   想不到作为资深舌尖粉的迷妹,我这回也遭遇尴尬了。每一集《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从声音到内容,我都为之陶醉,不敢说背过,也能信手拈来几句,没想到这李立老爷子还藏了更大的“美味”没有呈现给大家,或者说这一“美味”我竟没有发现、没有感悟到。
   当窦文涛问老先生,您得用多大的功夫,才能琢磨出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李老先生认真地、一字一顿地回答到:“用力、认真地生活,必须要用力、认真地生活!”
   我惊呆了,得是什么样的智者才能说出这样朴素的真理?
   老先生的话正如他那句“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朴素的烹饪方式”的名言,以“舌粉”的方式评价这句冲击我灵魂的“用力、认真地生活”就是:经世、致用的生活奥义,往往只需要浅显的表达方式。
   还是说回到这次别开生面的智者之间的对话。李立先生大意是说,之所以能从平凡的一日三餐中吃出一部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感、历史感,吃出生活的庄重感、仪式感,与他的认真体味生活,全情投入生活是分不开的。我们每日里消费的所有产品,皆赖他人供给——这点与爱因斯坦的“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 (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爱因斯坦对于别人的贡献始终怀着感恩的态度,以至于对自己从别人处获取的东西感到惴惴不安。
   同时,爱因斯坦的至理名言也正好准确地回应了李立老先生践行的“用力、认真地生活”的逻辑。一个人可能因为爱的感召而领悟,想要报答、感恩身边更多的人,或者进一步扩而大之,惠及乡邻、社区、自己的祖国乃至全人类,那么他的认识一定超越了狭隘的自我,真正长大成熟起来。这种感悟最终会全部落在自觉的行动上,落在每日琐碎的单调的生活中,尤其是每日平凡的工作中。
   想想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吧。
   清洁工把自己负责的区域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交警在他的岗位上一丝不苟,保证交通的畅通无阻;公交司机行驶十万、百万、千万公里,保证乘客安全到达;教师业务精湛师德高尚,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医生医者仁心,妙手回春,救死扶伤;消防员在危难中不顾自身安危,保全他人财产生命安全;科研工作者,呕心沥血不分昼夜,奋战在实验室,研制出国之重器;我们普通的筑路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天堑变通途……这一切,这些人,不正是对“努力、认真生活”的最好注解吗?
   联系到近日开展的“五局如何发展、效益从哪里来、人员到哪里去”思想大讨论活动,我以为,一个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朴素的报恩思想,才有了服务于人、爱岗敬业、甚至对自己平凡工作有了一种敬畏和神圣的使命感。当我们认真过好每一天,有了输出的能力,有了回报社会的能力时,更充实的做好每件事就有了充足的缘由,那么再来进行这场大讨论,答案显而易见。
   在平凡的岗位上各司其职,维持一个良性的运转,如同一部机器,周而复始地进行正常产出,进行资产的累积,发展就有了前提和底气,效益就有了来源和保证,人员自然不愁没有去处。
   用力、认真地生活,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认真琢磨,做出质量、做出深意;无论哪一天,都要活得有意思,活得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