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版:党群园地总第3151期 >2021-11-26编印

融合融入融通 创新创优创效
——六公司党建创新工作室经验介绍
刊发日期:2021-11-26 阅读次数: 作者:杨树良赵靓
  2020年6月,六公司首个“党建创新工作室”在江苏片区指挥部第一党支部挂牌成立。成立以来,党支部紧紧围绕基层党建示范引领、区域党建探索创新、全员岗位创新创效、企业文化延伸推广、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五大目标”,纵深推进凝聚员工思想、破解发展难题、人才队伍提质“三项攻坚”,着力将工作室打造成思想凝心铸魂的红色中心、工程项目建设的研发中心、基层人才队伍的孵化中心,累计推出研究成果20多项、培育专业人才30余人、实现各岗位降本减费近30万元、破解各层面发展难题10多个,有力有效服务了公司高质量发展大局。
   坚持“形与神”兼备打造成凝聚员工思想的红色中心
   坚持举旗定向,铁心“跟党走”。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综合利用“三会一课”、学习小组、专家辅导等多种方式,做到学思用结合、知信行统一。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支委会学习11次、班子理论学习5次、党小组学习11次、主题党课4场。扎实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班子领学、专家学者讲学、员工自学、现场参观研学等党史学习教育新模式,策划举办建党100周年诗歌会、演唱会、朗读比赛等主题活动,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浓厚氛围。
   坚持文化铸魂,锻造“王牌军”。把项目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打造实文化墙,开设“王牌军”系列课堂,集中展示企业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史,改革攻坚的开拓创新史,使企业精神层面的激励作用有效地转化为员工高度自觉的执行力。
   坚持数字赋能,激活“新动力”。在工作室内部大胆引进VR技术,通过VR技术呈现党的历史、介绍工艺工法应用流程,有效增强了代入感,有力促进了课题攻关。注重外部借力,购买知网、万方、广联达等数据库和相关软件,为课题攻关提供了有力资料支撑。在工作室设立图书角,添置党建思想、工业技术、财经管理等各类前沿书籍,引导员工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综合能力。设立团队风采展示区,让工作目标、攻关流程、攻关课题上墙,让工作室建有目标、攻有方法。设立课题展示栏,将攻关课题汇编成册、刻录成盘,加大创新成果展示力度,增强全员创新创效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坚持“问与答”相融
   打造破解发展难题的研究中心
   聚焦党建创新,抓攻关出成果。紧扣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深入研究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新模式、新举措。开展《区域项目“党建+”究竟如何加?》课题研究,全方位探索了区域党建工作如何与施工生产相融合,有效破解了党建、施工“两张皮”现象,全文刊登在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刊《企业文明》。
   聚焦生产经营,抓融入求实效。始终聚焦项目生产经营这一中心任务,带领党员干部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为导向,围绕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 “急难险重”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全力推动项目降本减费、企业提质增效。支部通过“党建+”,使党建工作与现场生产经营有机融合,提高党组织凝聚保障力,使党建工作成为企业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重点围绕 “课题攻关”“班组建设”等专题开展研究,不断扩大党建创新工作室辐射面、影响力。
   聚焦降本减费,聚智慧攻难题。始终把节约成本、降低费用作为课题研究的着力重点,开发的《剪力墙模板免开孔施工工法》使地下室结构剪力墙模板可转入地上结构板模板使用,节约成本15万元。推出的《“如何做好项目竣工结算”的分析与探讨》课题,结合现场施工生产的7个实际案例,从熟悉理解合同文件、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和积累、整理工程变更资料、重视索赔工作等6个方面对项目结算工作做了分析及建议,在项目降本增效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坚持“建与管”协调
   打造人才队伍成长的孵化中心
   建机制重保障,实现创新工作常态化。党支部负责工作室日常管理,先后制定了 《党建创新工作室实施方案》、《党建创新工作室课题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明确工作目标和组织机构,确保工作室创新攻关有党员领衔、有导师示范、有创新团队、有攻关课题、有创新成果、有推广应用、有场地经费和有制度台账,使党建创新工作室从建设、运行到日常管理始终规范化、制度化。在人员使用方面,鼓励设置专人专岗,合理配置课题数量,最大限度调动创新积极性、主动性。在责任分工方面,进一步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分工,调整相应岗位职责,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确保每年参与创新工作时间满足创新课题最低要求。同时设立创新工作室项目攻关专项资金,在确保合规的前提下,明确列支渠道和使用范围,推进创新项目的立项研发。
   搭平台重培养,推出人才提质新模式。推出“师徒结队”工作法,把工作室与正在进行的项目“三级导师带徒”“项目班子带徒”“人人上讲堂”“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深度融合,全方位、宽领域拓展员工培训学习平台,累计培养多功能复合型人才30多人。坚持 “人才引育”相结合,综合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双结合等人才培养方式,定期对本行业创新工作开展交流对标,主动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进一步提高创新工作室队伍的综合素质,先后吸引14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较强创新能力的业务骨干参与创新。
   树典型重激励,营造比学赶超好氛围。制定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把创新创效成果作为员工表彰奖励、晋升晋职、培训深造的重要依据。对做出重大贡献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持续加大典型事迹宣传推广,先后开展“身边的榜样”“创新标兵·我担当”等内部宣讲活动7场,形成创新工作“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塑精品重转化,拓宽“双向融合”主渠道。坚持质量为王、内容为王,更加注重研究课题成果转化。组织内部专家对成果进行评审,并充分利用好局、公司创新工作平台,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安排专人对形成的技术成果进行梳理、分类、修改、提高,选择性向公司、局、股份公司等公开推广。一年来,开发基层党建创新管理类课题4项,企业及成本管理类4项,施工工法类3项,微课开发4项,工作室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杨树良 赵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