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149期 >2021-11-12编印

最后一课
刊发日期:2021-11-12 阅读次数: 作者:
  华南公司 赵正寿
   巍巍大凉山,成昆铁路经过的彝民地区。
   1965年早春二月,大凉山春暖乍寒,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百灵鸟儿在树林丛中放声歌唱。
   十万筑路工人,从祖国四面八方,云集大凉山,修建成昆铁路。大凉山地势峻峭,江河交错,人烟稀少。筑路工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克服自然环境艰苦,生活物资匮乏的困难,加快成昆铁路建设。1965年2月初,我所在的工程队,从川黔线娄山关隧道,移师成昆铁路建设工地,安营扎寨在尼日河与大渡河交汇的岸边,面朝奔流湍急咆哮的大渡河、尼日河,背靠一线天的巍巍尼日大山。民谣唱道:大渡河水浪滔滔,尼日山顶入云霄,站在山头喊对岸,听得见,难见面,要想见上面,绕着大山走几天。工程队的1110多名职工(6个施工分队)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担负着成昆铁路全长2555米的尼日2号隧道进口端及800米平行导坑施工任务。
   施工队伍驻扎在彝民地区,加强工农团结,营造和谐、宽松、安全的外部环境,是加快成昆铁路建设的首要任务。工程队开展了为彝民“送温暖、做好事,献真情,彝汉一家亲,共修成昆路”活动。党员干部、干部、党团员、老工人,带头捐棉被、衣服、鞋、钱;刚入路的新工人,捐一块肥皂、一条毛巾、一双袜子、一顶布帽、一支钢笔、五分钱等等。送温暖活动,开展的很热烈,很活跃,形成了彝汉共修成昆铁路的强劲阵势。
   职工们打着五星红旗,高唱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儿,走着陡峭的小路,把捐献的各种物品,送到尼日彝民手中,帮助彝民打扫住地周围卫生,清除垃圾,营造出干净卫生的人居环境。
   聚居在尼日山顶的彝民们,祖祖辈辈身背木桶,走着羊肠小道下山到大渡河、尼日河,背水上山,生活过的艰辛。职工们拿着风镐、钻子、锤子,背着材料上山,为彝民修出了两口水井。水井渗满了泉水。清泉水滋润着彝民们的心田,男女老幼乐得笑呵呵。彝民们结束了用木桶背水的历史,他们唱道:咔沙沙,咔沙沙,筑路工人咔沙沙,为我们修出水井,清清泉水润咱心。
   彝民们要走亲戚朋友家,过不了尼日河,要绕着大山走几天小路。职工们在尼日河上架起了铁索桥,解决了彝民行路的 “老大难”问题。
   帮助彝民扫盲学文化,是当年送温暖,彝汉一家亲最活跃的内容之一。一天,大队党委书记杨天义找我谈话:小赵呀!你是团总支委员、机关团支部书记。党委交给你一项政治任务,到尼日彝寨去做扫盲工作,组织彝民孩子学文化,宣传修建成昆铁路的重要意义。这是组织对你的信任和考验。我们党委已跟甘洛县三合乡的尼日彝寨联系好了,每天下午,他们都派人来接送你。
   听了杨书记的谈话,我二话没说,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到尼日彝寨做扫盲工作,并非易事。我挎上测量使用的帆布包和队上的职工一道,走了十几里路,赶到乌斯河商店,买了一百支铅笔、一百本练习本、十盒粉笔,装了鼓囊囊的一帆布包,汗流满面地走回队。还找木工师傅,做了一块一米见方的木牌,涂了黑墨水,当黑板用。
   从1965年3月1日下午开始,二十岁刚出头的我,当上了尼日彝民寨的扫盲业余“教师”,劲头十足,心想,一定要干出成绩。开课的那天晚上,尼日彝寨的干部把我向孩子们作了介绍后,那些陌生的孩子们哈哈大笑。从那时起,不管是晴天,还是刮风下雨,每天下午五点半,我手拿三节电筒,准时从队上出发,同接我的彝族男青年走着陡峭的山坡小路,爬上尼日彝家山寨。白天让五十多个孩子、青年,坐在坝子旁边的一棵风景树下的石头上,听我教读字。上完课后,就教孩子们做游戏或唱歌。晚上,就让孩子们坐在一间四面透风的茅草屋内,点上蜡烛和柴油灯听我讲修建成昆铁路的故事。起初,孩子们有的坐在石头上,有的站着,有的说说笑笑,有的走走动动,秩序有些紊乱。经过十多天的教育训练,课堂秩序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那些调皮的孩子也静下心听课,学认字,学数指头,学画画,学唱歌儿,不再东跑西窜了,有了良好的纪律,学习蔚然成风。
   做扫盲工作,必须扫除语言障碍,因为语言是沟通思想的纽带和桥梁。我找了几个十四五岁的男女青年,促膝交谈,比比画画,使他们弄懂我说话的意思,再让他们回到家讲给阿爸阿姆苏(母亲)和弟弟妹妹们听,用这样的方式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相互信任,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每次上完课,我要及时返回队上,那些稍微大点的男青年,都轮流着送我下山,直送到隧道工地,他们才转身回到尼日寨子。
   在彝族山寨做扫盲工作,虽然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温暖了彝民们的心,搭建起了彝汉间的桥梁,培植出彝汉间的感情,增强了彝汉一家亲的团结。彝民们加深了对修建成昆铁路的认知,大力支援铁路建设,互相关爱,携手共建成昆铁路。
   1965年9月一天的中午,我所在的工程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职工们十人一组,围蹲在篮球场就餐。突然从尼日山的半山腰,滚落下一块六立方多米的大石头,把食堂砸烂了,一个年轻的炊事员殉职。尼日山上的彝民们,闻讯后,几十个男女,背着土豆,牵着几只羊,胸前抱着十几只大公鸡,提着鸡蛋,来到工程队慰问。队上管理员要给彝民们支付钱,他们婉言谢绝,一分钱都没有收。
   1966年4月5日,是我在尼日彝寨扫盲整整一年多时间。那天下午,阳光灿烂,我爬上尼日山彝寨,招呼几十个孩子坐在坝子旁边的大树下,给孩子们教《社会主义好,彝汉一家亲》最后一课。像讲故事一样,深入浅出,言简易赅,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却听不到孩子们的嬉笑声,说话声,走动的脚步声。我用了几十分钟,讲完了这一课,温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最后,我向孩子们说道:孩子们!祝福你们茁壮成长。今天,是我给你们讲的最后一课。明天,我就要离开尼日这地方,搬家远走了……
   霎时,孩子们发出了叽叽咕咕的说话声,一阵热闹哄哄,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都簇拥到我跟前,把我团团围住,熙熙攘攘的声音,打破了彝家山寨的宁静。
   约十五岁的男孩曲木阿伍,脸面黝黑,高个子。他听我说要离开尼日这地方的话后,紧紧地依偎着我的身子,拉住我的双手,摇来摆去的问道:老师。你真的要走了吗?你到哪里去呀?你好久才回来呢?他的问话满怀着一颗滚烫的心,一股渴望学习文化的激情,荡漾着我跳动的心澎湃。
   “我们工程队,已经修通了尼日2号隧道,职工们都要陆续搬家到喜德县去打隧道,我要去搞技术测量。等以后……等以后……有了时间……我会再来尼日看望你们”。我深情地安慰着孩子们。
   太阳落山了,已临近傍晚,我难依难舍地离开了尼日彝家山寨。几十个孩子尾随在我身后,一直送我到山寨的悬崖山咀。他们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目不转睛的看着我。我的心很感动,真舍不得离开这些孩子们。我跟每个孩子一一握手告别,嘱咐他们要学习认字、写字、数数。孩子们见我走下陡峭的山坡,他们站在那里,向我挥动着小手,高声地喊道:“老师。你慢慢地走,你还要回来教我们学文化哟”。那些稚幼的喊叫声,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
   曲木阿伍舍不得我离开,一直把我送到尼日2号隧道工地。一路上,曲木阿伍恳切地对我说:“老师,我们尼日彝寨住着二十多户人家,却没有一个孩子读书。老师教了我们一年多的文化,现在能认识二百多个字,会写百多个字,数一百个数,你却要离开我们尼日彝寨,我们舍不得你走呀”。
   彝家的孩子是多么渴望读书啊!
   光阴荏苒,五十多年过去了。我在大凉山尼日彝民山寨教孩子们学文化,结下的厚重情愫,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念念不忘。我曾向孩子们承诺过“我会再来尼日看望你们”。这句话成了我的遗憾,更成了我对彝民孩子们的谎言。现在我要用“风儿慢慢地吹,白云轻轻地飘,从川东北阆中,带去我的问候,彝汉一家亲,共筑中国梦,建设新凉山,过上小康生活”的话儿,慰籍尼日彝家的兄弟姐妹们。
   大凉山啊!美丽的大凉山。我们修建成昆铁路时住过的地方。彝族兄弟大力支援铁路建设,跟筑路工人建立了乳水交融的彝汉一家亲的团结友爱深情。彝民们对筑路工人的一颗真挚、憨厚、善良、诚实的心,永驻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