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公司 谢崇志
深秋的林州南太行,犹如开启了多彩模式,山色像打翻了调色板,将太行山脉点染得美不胜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塔脑山确因中铁五局修建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上了央视,出了一次名。我陪同各大媒体记者采访,来到林州乔家屯村,不远处就是我们的在建工地。按照当地一位名叫秦卫国老支书的话说,当年红旗渠的修建缘于林县人民对生产饮水的迫切渴望,今日修建南水北调这条支线也就是新时代安阳、林州人民以实际行动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新举措,相信不用多久,随着引水洞的贯通,在丹江水的滋润下,他们一定会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塔脑山延绵数百里,对于前来旅游观光者来说,它是一次充满诗情画意的记忆;对于参与工程的建设者来说,它却是一段历时600天,充满艰辛与奋斗,汗水与欢笑的征程。项目总工程师王杰说,隧洞穿越采空区、断层、岩溶等多处不良地质,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是国内极少见的小断面、长距离的引水隧洞。施工中,因16次穿越煤层大断裂带,里面水量大,经常从工作面涌出大量水和淤泥,施工难度非常大。为安全快速通过断裂带,项目团队主要采用在地面和洞内注入固结和止水材料,使松散土体形成整体,为易碎的岩层穿上坚硬结实的“盔甲”,确保隧道安全顺利穿过不良地质区段。
“这两年的春节,我们都在隧洞里和工人一起过的,很多年轻技术员爱人生孩子也没来及赶回去,父母亲年迈也无法照顾,舍小家为大家,全力以赴战胜它!“我走出隧洞,被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深深感动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罢了,喝水勿忘引水人!
时下的太行山,树树秋声,山山寒色,漫天秋色在这远山近林中漫溢。隧洞口,一列列出砟的有轨运输车来回穿梭;隧洞深处是机声轰鸣,275米长的掘进机削岩如泥,它就像一只巨大的“钢铁蚯蚓”,前端持续旋转的刀盘,将岩石“咬碎”,把碎渣和岩粉通过螺旋叶片等输送到后方;一边挖洞,一边拼装管片加固隧道。“该隧道采用钻爆法和TBM法相结合施工,不仅可以保证施工质量、进度,同时确保施工安全,还能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善作业环境。 ”项目经理程国龙熟练地向记者介绍。
为了能更直观地了解建设者的工作环境,新华社这名女记者听完介绍拿起照相机就钻进了“小火车”车厢。“呜”一声汽笛长鸣,单节“小火车”缓缓启动,沿两排铁轨驶入掌子面,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在空旷的隧道里回荡,扑面而来的是愈来愈潮湿阴冷的空气。一路上,铁轨和车轮发出“轰轰”巨响,震耳欲聋,只得任由巨响撞击耳膜,此时即便大声喊叫,同车的人也听不见,想想这些建设者们每天上下班要经历两小时噪音煎熬是多么的漫长和烦躁。
这名机长名叫陈晓君,他非常阳光风趣,说在这里每天都是8小时轮班制,工作虽然累但非常自豪和骄傲,经常通过电话很神气告诉自己的心上人,他驾驶的专车可是价值200多万元一列,这四列小火车差不多要一千万,比开奔驰宝马小轿车牛得多。这车一列有个八个斗,每个斗可以装9立方洞砟,12个司机每天要外运200多斗,500多天来已经拉出洞砟10万斗。
在隧洞深处,当记者问到另一位名叫薛伟伟的“小火车”司机来这里让他最感动的人和事时,小薛说,这隧洞口距离作业面七公里,现在洞内温度有30多摄氏度,而冬天洞口外最低温度为零下10摄氏度,车一出去立马就特别冷,患感冒的人特别多。但这里的每一名工人依然坚持三班倒,大家心里都清楚,隧洞的工期不能耽误一天,早一天打通隧洞就早一天让这里的老百姓早日喝上甘甜的丹江水。小薛的话让记者们感动不已,“过两天就能在新华社客户端上能看到你们的风采,待到隧道贯通时,我再来好好采访你们,让平凡人的故事感动河南,感动中国。”
拍摄完图片、采访完工人后,我的眼神自然而然地往隧道洞口两侧游弋。那依山夺势、四方排列的“房阵”只经历500多天的风吹雨打显得如此的破旧,一下子让我非常好奇。项目书记陈原生解释,项目中标后,大伙从四面八方赶来,党工委紧紧围绕如何传承好红旗渠精神开展大讨论,他要求大家工作在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就更要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各项工作当中,转化为每个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刚刚进场,项目部领导就四处寻问,得知公司在河南荥阳有一项目面临收尾,立即租车前往,以最低价购置60多个集装箱活动板房、30多台旧空凋,还有办公桌椅、厨房设备,仅这一项就省了上百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离开山间那集装箱房围成的“四合院”已经多日,但墙上那副醒目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却一直在我眼前浮现,还有那群可亲可敬的建设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大山深处把诚信和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在太行深处树起了座座质量的丰碑、信誉的丰碑、精神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