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147期 >2021-10-29编印

妻子母亲外婆
刊发日期:2021-10-29 阅读次数: 作者:
  六公司 谢 松
   在父辈出生的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微信,对于在外工作的铁路工人来说,能与家庭保持着联系的方式就是邮政汇款单和短暂的探亲假期。
   很多新中国铁路网初创时期的建设者们,绝大时间都呆在深山峻岭中,没有条件打电话或者频繁的邮寄书信,对于家中老小都只能托付予伴侣,把对家的挂念放在两根不断延展的钢轨和头顶仰望的星空里。
   空摆筷子不见人、儿会走路不认爹、下地抱小又牵大,这样的画面是当时铁路工人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绝大多数家庭责任的重担都压在了妻子肩上。
   她总是会说:“老贾啊,总是不在家……”她当年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勤快女人,生产队里没有不夸她能干的。家里有地,但是没有壮劳力去耕种,她不等不靠不劳烦妯娌亲戚,自己抱着小的,牵着大的,白天在地里翻地、插秧、耕种,晚上缝缝补补、洗洗刷刷。她那时最担心的就是几个哇哇要吃的小嘴,和每个月就那么一点的“工分”,还有那个风尘仆仆而回,又穿着蓑衣、带着竹编安全帽匆匆忙忙而去的“老贾”。她是生产队里最受欢迎的,大家都喜欢听她唱“我的祖国”“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她下地都会掐朵野花编在辫子上,捡到几个破砖都要砌个小花坛,路过她家的都愿意多看两眼,人们说铁路修过来掐走了村里一朵最“娇艳”的花,“老贾”在家的话总是要给别人点根旱烟,然后聊聊今年在哪里修铁路,哪里又通了火车,抄着手心满意足的看着她和自己的家,然后又等着前往下一个会战的战场。
   到了儿子要出去工作时候,她总会说;“到单位上要听话叔叔伯伯的话,不要给家里丢人……”那个年代了,能经常写上信了,她感觉自己也是交代了一件顶大的事,甚至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时候还要舒心。她给儿子准备了顶好的没有补丁的新衣服,和儿子爱吃的泡菜和腊肉,她认为只有她做的泡菜和腊肉儿子才喜欢吃,吃完了儿子也要回家过年了。在她絮絮叨叨声中,她的儿子奔向祖国一条又一条建设中的铁路,奔向数次铁路大提速,去铺架祖国的大河山。等她的儿子带媳妇回来,孙辈们降生,时间已经要来到20世纪的尾巴上了。后来儿子回单位的时候,她已经不需要给儿子准备衣服、腊肉了,也有了电话可以经常联系,但她仍然不忘叮嘱:“回单位上要多尊重长辈,待人要和气……”然后她就期待着电话响起,期待新一年的到来,等待这两代铁路人归家团聚。
   等到了我参加工作的年代,回家不用再辗转多地,下了高铁站就能见到她,也不用担心我会吃不饱穿不暖,虽然有了手机、微信,但是她也真的老去了。她已经用不来手机,看不清字了,更分不清楚我要去的地方在哪里。每次通电话,她会把那些话一遍一遍地重复:“在单位上要多尊重老师傅,待人要和气……”然后问我什么时候回去看她,每次这个问题我不知如何回答。我知道她是想外孙了,挂了电话没抽完一支烟是缓不过来的。在这个繁忙的年代,她可能觉得这个世界已经变得太快,太过嘈杂。她不喜欢城里的喧嚣,她喜欢在老房子里面安安静静的绣绣花,张罗着养个喜欢的花花草草,然后等着我们能打来电话分享身边又遇上了哪些事、最近又长胖了多少斤。这个时候她是开心的,她一如既往的等待着我们归家团聚。
   她年轻过,她也年老了,她操心过,她现在安心多了;她有很多身份,是铁路工人的妻子,给远方的他赡养老人,教育子女;是铁路职工的母亲,给远方的他照顾家长里短,讲述人情世故;是铁路建设者的外婆,给远方的他带来安慰与鼓励。她给一代代的筑路人缝洗衣物,谆谆教诲,把家里最好的子弟送上建设祖国的第一线,送往建设四个现代的第一线,送往中国制造的第一线。在他们眼中她是一切美好和幸福的代名词,是牵住奔波脚步的红线,是军功章上光辉的一半,是路的那一头等待归家的长明灯,我们永远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