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司 张胜初
盛夏时节的宁波,雨说下就下,但来的快走的也快。一场夜雨仅持续了十多分钟就散了,乌云散去,一轮明月出现了在夜空之中,没有云层的遮挡,皎洁的月光毫无保留地洒向了大地。山间吹起一阵凉风,吹动了竹林,树影婆娑。在山中,即使在盛夏七月,凉风吹来也不禁让人打了个寒颤。此时不远的隧道口只见一高一矮的身影从洞口往外走。两人一边走着一边说着,还不停地用手比划着些什么,空旷的斜井驻地,他们讨论的声音显得格外的大声,他们不疾不徐地往宿舍驻地走去,月光拉长了他们的声影。披星戴月已经是他们工作的常态,正因为如此,斜井才在短短9月内有了如此光景。也正是这短短的9个月里,让两个原本人生没有交集的人,因为斜井他们的人生开始交织。200余个日夜的相处,他们从陌生变得熟悉,他们的关系就如同手中的掌纹般伸张、交织,由此结下师徒情。
一处斜井,两人相识
现在的斜井道路畅通、新的工班不断地往这里驻扎、新的搅拌站的投入使用,这让斜井建设显得十分火热,而谁又能想到先期此处的荒凉。当时间回到2020年11月,此处还只一片野岭,走路都极为困难,通车更是不敢想象。然而金甬项目为了保证鲍村隧道这一控制性工程尽早完工,决定多开工作面,经过前期的测量和反复的技术论证,得出现在斜井所在的位置是最为合理的。万事开头难,斜井的难就难于前期开拓难,山荒地偏这使得准备工作开展的十分艰难。为了保证施工顺利进行、所需物资正常运输,项目对山进行开荒,新建便道,同时还要修整土地保证施工设备的搭建。在这两师徒的努力下,前期的所有工作都已如期完成,现在若从高空俯瞰,斜井就如同在群山之中打开了一道缺口,这道缺口联通了斜井与外处。
张有成和谢日荣相差不到5日先后来到了斜井,于此也展开了他们的一段师徒情。来斜井前,张有成就已经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有着三十多年施工经验的技术老骨干。作为老员工的他,始终保持着“老黄牛”的精神头,不畏困难,敢啃硬骨头,因此在听到会新开斜井一处工点时,张有成便主动请缨,希望项目领导能够调他过去。而此时的谢日荣还是新来不久的愣头青,来到金甬项目前,还从未真正在工地上得到过锻炼。但在工程部的一年见习,让他的理论知识得到了长足的长进,出于对于学习的热爱,谢日荣在听到斜井缺人后,积极提出申请到斜井,这个艰苦而又充满学习机会的地方,他希望能够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升自己的能力。
初来乍到的谢日荣由于现场经验缺乏,面对性格火爆的师父,挨骂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三天两头的挨骂也并没有浇灭谢日荣爱学习的劲头,反而越挫越勇。而张有成也明白,其实自己天天骂这个徒弟,是自己格外上心的表现。在队上的技术员里,他最满意的还是谢日荣,每次他要资料,只有谢日荣交来的是最齐全也是最可靠的,也正是这样,他对谢日荣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以及更多的期望。
一声师父,成为“家人”
由于开工前期,斜井这里没有通网通电,与外界的联络十分不方便,两个人为了与家人联络不得已每次都要走上十多分钟去斜井下面的村里。每次与家里联系完,两人相伴回到斜井,就这样两人开始逐渐熟络起来。随后斜井开始施工,前期人少,两人的交集变得更多了。也许是与家人的联络,让他们渐渐相识,到后来他们更是成为了彼此的“家人”。
一个收工较晚的日子,月亮早已高高地挂在树梢上,从斜井隧道出来后,望着月亮,谢日荣若有所思地动了动嘴唇,但又忍住了。快走到驻地时,谢日荣用半开玩笑地对张有成说“要不你做我师父吧,张队长,自从我来之后你一直都很关心我,在你这里我也学到了很多,一直叫你张队,我觉得怪见外的,不如喊一声师父比较亲切”。然而张有成只是笑笑没有说话。但是谢日荣却没有就此打住,反而这个拜师的念头愈加的坚定。在谢日荣自己看来,只要自己认定的事情就一定会努力做到,拜师这件事也是如此。在这之后只要逮住机会,谢日荣就会提起此事,也不管张有成答应不答应,这声师父他早就喊遍了,以至于后面谢日荣来找张有成,旁边的人都会打趣说道“张队,你的便宜徒弟又来找你了”。然而张有成还只是笑笑,不曾应对。
一场夜雨的降落,为这山间添了几分凉意,雨后的山林间显得更加的孤寂。当日,谢日荣的心情也如同此境,在碰了一天的“软钉子”后,心情欠佳的谢日荣来找张有成诉说心事,想找个人倾诉或是寻求一些开导。也许是多日情绪的积压,谢日荣在张有成这个师父前毫无保留地吐露了自己的情绪。其实来到斜井后,谢日荣作为一个刚出校园没多久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工作经历,且工地上接触的事物太少,终究还是感受到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尤其是与人的沟通、与工班的沟通、各方各面的协调工作,这些事情让他一度觉得自己不合适这个地方。张有成这时并没有去安慰谢日荣,反而问他 “那你为什么还坚持在这里?”谢日荣一扫颓废的神情,说道 “我就是憋着一股气。来之前很多人都看好我,领导也很赏识我,我不能就这样离开,我要证明我自己走到哪里都很行”。也正是这股子不服输的精神,张有成才松下了口,说“其实我也教不了你什么,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去学,我只能给你一些帮助,这个师父你愿意喊就喊吧。”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夜晚,二人成为了师徒,书写出了斜井中最动人的师徒故事。
互相激励,共同成长
成为正式的师徒后,谢日荣在工作上越发的勤奋了,但是挨得骂也越发得多了,有时隔得老远都能听见张队对着谢日荣近乎吼的声音。谢日荣知道这是张有成与他独特的相处方式,张有成吼得越大声,就是越希望他能学到些什么,能够尽快地成长起来。可谓责之深,爱之切。
有一次,谢日荣在施工前将图纸交底给了钢结构加工,然而由于过于复杂,钢结构打电话过来问谢日荣可以改一下方案吗?谢日荣也考虑后回复可以,然而谢日荣却忘记了将方案的变更与工班沟通。第二天加工后的钢材送过来了,工班采用了原有设计方案的台阶法施工,而此时的钢材高度与原有方案的定制高度是不匹配,结果也显而易见,钢材超过了地面到洞顶的高度,相差了五十公分。五十公分的高度差不能继续放炮炸掉岩层,只能用挖机挖,而用挖机则是一个充满概率的事件,也许会挖的刚刚好,也许会差更多,这么一来最少要耽搁一天的工期。张有成这次却难得没有发火,只是冷静地指导谢日荣,许是运气,许是挖机师傅技术了得,最后挖机挖出的高度恰巧是钢筋的高度。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后,谢日荣不解地问张有成为什么没有训斥他,张有成说,问题都已经发生了,解决它远比骂你更重要,但是骂肯定是要骂的。在随后的两天里,谢日荣一直受到张有成喋喋不休的数落。
两百余日的相处,对于谢日荣而言,除了技术,他学到更多的是尊重,是与人相处的方式。无论是对项目职工,还是劳务工人,都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在工作中要与工人打成一片,不应抱着高高在上的姿态,要以共同劳动的姿态与工人们相处,并且只有自己亲历现场才能更好地指挥工人作业,才能具体了解施工队伍需要的材料和数量,避免材料的浪费,节约成本。同时,还要学会与施工队伍以及各方找到一个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工作。对于师父张有成而言,谢日荣又何尝没有给他带来一些变化。他说看到谢日荣就像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也是那么好学、那么拼,正是这股好学肯干的劲头儿感染了自己,使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多的期待。徒弟也不仅只是徒弟,更是工作中的战友,与活力十足的谢日荣一起搭档做事,让五十岁的张有成对工作有了新的朝气和动力。
远处的山依旧默默地矗立在那里,近处的流水依旧静静地淌着。这对相处了两百来日的师徒也如同这般晨景一样,普通又平常。一高一矮的背影走到高大的隧道洞口前显得渺小又坚定。
金甬铁路斜井处的这对师徒就像其他许多项目的师徒一般,他们互相激励、互相学习,跟随项目一起成长。正是这些师徒的存在,他们把“开路先锋”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才有着一批又一批铁路强军为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挥洒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