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141期 >2021-09-10编印

四十六年的重聚
刊发日期:2021-09-10 阅读次数: 作者:
  贵州公司 尚 游
   1975年,刚参加工作的父母亲因参加湘黔铁路建设,随铁二局二段机关(中铁五局前身)驻扎在黔南州贵定盘江下文水电站。铁路工人的到来,给平静的布依族小山村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淳朴的村民腾出寨子迎接铁路工人,拿出珍藏的粮食腊肉慰劳筑路大军,青壮年劳力走上工地全力支援铁路建设。
   相同的年纪,不同的生活经历,同样艰苦的生活条件,让父母亲和驻地铁路职工,水文技术员,乡村支教老师走到了一起。艰苦的环境压不垮年轻的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生活上同甘共苦,劳动中相互照顾,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大家一起相约江边散步,唱歌、学习、内心虔诚而纯净,对工作积极努力又刻苦上进。他们陆续入了党,考上了大学,走上了领导岗位,之后也就慢慢分开了。
   父母亲先后跟随中铁五局参加了贵大铁路、衡广铁路、京九铁路、武广高铁等铁路建设,母亲因在衡广铁路建设中表现突出被铁道部授予“开路先锋”奖章,受到李鹏总理接见,并载入五局史册。父亲也在京九铁路建设中受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的接见。直到我接过他们的接力棒,入了党,成了一名光荣的“铁二代”。在2015年贵州公司轨道交通一号线6标项目接受了李克强总理的检阅。
   2020年夏天,在黔南州退休水文局长刘传复的邀请下,中铁二局、中铁五局、黔南州水文局、电力局、驻地狮扑小学……不同单位当年的兄弟姐妹,又在湘黔铁路贵定段下江水文站重逢。故地相聚百感交集,老人们牵手走过每一段自己修过的路,造过的桥,记忆的闸门哗哗打开,深情回忆着当年的点点滴滴:
   “那时候苦啊!打炮眼都是抡大锤,打混凝土都是用手推车……铁路工人好啊!看着我们生活艰苦,有了什么好吃的都省一口给我们送过来,那真雪中送炭啊!”
   大家在劳动之余,还要抽出时间看书学习。闲暇无事,男生就在河边游泳、拉二胡、唱歌,女生主动帮着男生洗衣服,不知不觉中爱情的种子也在悄悄萌发。转瞬间,当年十六七岁少男少女,已经走过了快半个世纪,如今已成古稀老人,共聚笑谈当年事,感慨多少风雨情。
   远眺贵大铁路桥,老人脱口而出:“这是贵大线花溪铁路双曲拱桥,是我们自己设计建造,当时国内最长的铁路拱桥,跨度40乘9(400)米左右,正面呈大拱,侧内小拱,六号墩为主跨……拱桥设计在中国铁路桥上是不多见的…… ”言语中充满了自豪,每一个数据,竟还记得那么清晰,仿佛他们是昨天刚刚才走下工地。当时的条件下,没有钢模,就用木模,没有罐车,就用手推车,一群年轻人凭着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在湘黔铁路上竖起了一座青春纪念碑。
   重回46年前工作学习的盘江,山村和水文站都已发生巨变,汽车可以直接开进河对面的狮扑村,告别了过去通行只靠木船摆渡。如今山村处处都是平整干净的水泥路,一幢幢小洋楼矗立在青山绿水间,田间荷花盛开,景色怡人。远处铁路桥不再只有喘着粗气的机车,更多的是呼啸而过的高铁动车。唯一不变的只有这条大河,水清澈而深沉地在流淌。缅怀过去,大家为今天的美好而欣慰。看如今祖国的繁荣昌盛,感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忆苦思甜,对美好生活倍感珍惜。彼此互相叮嘱,一定要保重身体!
   照片里的人已渐渐老去,风景在不断更新,从当年的手推肩扛,到如今机械化作业;从当年“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到如今朝发夕至的和谐号、复兴号。唯一不变的是五局人迎难而上、永不服输的精神,一代代五局人用自己的双手在祖国的交通版图上刻下一道道纵贯线,并一直延伸到地球另一端……有人说:“工程人的尊严就建立在他修过的每个结构物上面”。是的,等到将来我们走在某个地方,会突然停下来指着前面,告诉儿孙:“看,这条路我修的!这里面有我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