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138期 >2021-08-23编印

他山看石
刊发日期:2021-08-23 阅读次数: 作者:
  四公司 何福兰
   有一个成语叫“崇洋媚外”,意思是崇拜西方一切,谄媚外国人。成语的重心在“崇洋”上,我对此很反感。我虽不崇洋,却媚外。在我看来,“媚外”有羡慕除自己(个人、家庭、家族、环境等)以外的所不具备的物质、财富和能力等等。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心里,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似乎祖祖辈辈,与生俱来。小时候,在外工作的父亲在一年仅一次探亲假回家,总是要带回来一些家乡当地见不到的东西,比如:吃的,酥饼、蛋糕、芝麻糊;穿的,的确良衬衣,尼龙T恤衫,毛料裤子;用的,洋铁桶、矿灯、不卷口的菜刀(钢刀),甚至是生产工具,十字镐、钢锯等等。邻居们纷纷前来围观:“几辈人都没见过的稀罕玩意儿,好东西哟。”母亲一脸骄傲站在门前:“那是。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这些可以用的东西,谁家需要尽管来借!”
   也许是从那时起,在我初步建立起来的认知里,他乡肯定是很好,很美的。心里也因此种下了对他乡、大山以外的世界神往的种子。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的心有多大,他的人生舞台就有多大。所以,长大后,我不顾一切地走出了大山,来到了曾经神往的那个世界。新鲜、新奇感还没消退,茫然就随之而来。大浪淘沙,适者生存。那时,我懵懂未知,所做作为只是生存的本能。在我的眼里,他乡的山突兀嶙峋是个性的展示与折射,他乡的水清秀明丽,柔和隽秀,是镜,是魂,是天作地设的那一半;连他乡的灯也红,霓虹妩媚辣眼,勾魂摄魄;酒也绿,玉碗盛来琥珀光;他乡的姑娘美如水,他乡的少年壮如山......初来乍到,试水的尴尬与痛苦隐遁于无形,我迷醉在他乡的温柔里,成了在他乡坚持、生存的由头和动力。开弓没有回头箭。在那对酒当歌,把想象当菜的岁月里,我围着他乡转山转水转“佛塔 ”。
   直到不惑之年,才明白:并非人的心多大,他的人生舞台就有多大。我亦如当年一样平凡。他乡的山、他乡的水,他乡的霓虹......已稀疏平常,波澜不惊。美,好像是自己想象和杜撰出来的一般,我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疲惫。家,家乡被提起,像孩子记忆里被遗落的珍宝,思绪飞似的跑回,追去:“哎,等等,等等我,等等我——”还好,家,家乡一直在那儿,在心里最隐秘的位置。但,它积满了灰尘,如同角落里的古董。我迟疑着,踌躇着……
   高铁横空穿过,银色的大鸟频频起降。鸟瞰大地,他乡一样高大气派的住宅楼、写字楼,一样宽阔的大街,恍若雨后的道道彩虹般的立交纵横交错,一样的车水马龙潮水一般滚滚向前,霓虹跳跃闪烁似夏夜星空璀璨夺目......正以一种无比朝气蓬勃,无比欣欣向荣的面貌和姿态吸引到来的人们。城外,阡陌交通,翡翠遍落;大小别墅构成的村落,袅袅炊烟,鸡鸣犬吠;云遮雾罩的水墨丹青画卷里,采茶姑娘的歌声在清风里婉转悠扬;水泥路上道道车辙印诉说着千年的变化与传奇……是天上人间,也是人间天堂。作为普通人的存在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临走,亲戚给我的行李箱里塞满了土鸡、土鸭、土鸡蛋等土特产。“好东西!都是自家散养的鸡、鸭,用自己种的粮食一点一点喂养长大的......”他说。
   毋庸置疑。站在这山看那山,那山更比这山高。而今“媚外”变成了“媚内”。这是当下人们一种最为普遍的心态。叫自信,也称之为自豪、骄傲!那些有关的确良衬衣、尼龙T恤衫等“洋”记忆作为时代的象征被各种土特产所代替,以绿色、健康、原生态的土文化大行其道。生活在进入现代化的同时,返璞归真也成为时代的新宠。这与曾经一部分人眼中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国外的空气也比国内甜”,形成巨大的反差。
   今日之中国早已非同往昔。越来越多外国朋友惊叹中国的发展速度,羡慕中国人的幸福生活:高速、高铁遍布;支付宝,微信全面开启数字支付,零现金时代……远不止这些,一带一路伟大构想在包括我国在内的沿途各国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