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集团新闻总第3136期 >2021-08-06编印

再回关角 再续传奇
——中铁五局西察高速公路2标施工综述
刊发日期:2021-08-06 阅读次数: 作者: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编者按:
   “地理环境极其恶劣,但是管理超前、进度快、效益好,都有不怕苦、不怕累,耐得住寂寞、熬得住孤独,吃苦在前、甘于奉献、勇争一流的精神”,这是一公司西察项目、兰天风电项目,成都公司格茫项目的共性。根据局党委的安排,局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一公司、成都公司党建工作部人员组成宣传报道小组,深入三个项目采访宣传。从本期起,将陆续以图文形式深度呈现三个项目想在前、干在前、争一流的管理思路,以及快速施工、成本管控、项目精神文化的经验做法和感人故事。以飨读者。
   海拔3874米的关角山,藏语意为“登天的梯”,常年与风雪相依相伴。这里高寒缺氧、人烟稀少,常冬无夏,年均气温零下0.5℃,极端最低温零下35.8℃。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一支铁军队伍在这里修建了4009米长的青藏铁路老关角隧道,创造了当时高原铁路建设史上的神奇。如今,这支铁军队伍再回关角山,再续天路传奇。他们正为西部建设一条助力经济腾飞的康庄之路——西海(海晏)至察汗诺高速公路。
   时代在发展变化,但传承下来的鏖战攻坚、奋勇争先的精神没有变。
   从“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到“挑战极限、攻坚克难、坚持到底、永争第一”的花久公路精神,再到如今“强管理、创效益、争第一”的西察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路先锋精神如烙印般深深印刻在这支铁军的血液里、骨子里。
   山高路远 为你奔赴而来
   循着时间追溯,当年的关角山下,青藏铁路建设会战刚刚打响,参加会战的西宁铁路局第四工程处1200名员工,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雪山脚下、青海湖畔的无人区,揣着把铁路建设到拉萨的梦想,跋山涉水来到这里。没有住所,就居住在牧场遗留下的牛棚、马厩和羊圈中,有的还住在地窖里。
   为抢时间、赶速度、保工期,全连各排、班开展劳动竞赛。他们点着马灯,手握风枪,住着“干打垒”,啃着苞米土豆,在缺吃少穿条件下,用铁斗车、人力完成了关角隧道出口及进口斜井施工,啃下了青藏铁路前期工程最难啃的硬骨头。
   这支队伍,几经变迁沿革,成为了今天的中铁五局一公司。
   2018年9月19日,青海各大媒体曝出一条重要新闻——青海又一出省大通道西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
   这天,已是一公司西察公路项目进场的第三个月了。
   此时,项目指挥长胡从文正从西宁开会返回天峻的项目驻地。进入管段,眼前是高原入冬前渐渐泛黄的草场,是远处终年不化屹立的雪山。但他的脑海里,有着另一幅壮阔的画面:一辆辆重载翻斗车卷起滚滚尘土,轰轰隆隆驶过草原;一排排钻机狠劲地钻向地下;一台台推土机、碾压机、装载机,叽叽咔咔地来回地徘徊着……53公里的管段线路上,上千台机械在奔腾着、欢快地吼叫着,一时间彩旗猎猎、马达轰鸣、人头攒动,好一派金戈铁马战犹酣的动人景象。
   “谁能想到,时隔半个世纪,我们马上就要在老一辈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开辟新战场。这关角山,有我们老一辈建设者拼搏奉献的足迹,有长眠在此的铁军烈士。今天,我们又回到了这里,这是使命的召唤,也是告慰先烈的光荣一战,更是再续传奇的一战。我们要打出气势,亮出实力。”在项目第一次生产会上,胡从文的动员令,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员工们振奋不已。
   沉睡的草原荒野就要苏醒了,静静的布哈河就要沸腾了!
   西海(海晏)至察汗诺公路是交通运输部《西部规划纲要》“八纵八横”骨架中“横二”线中的一段,是国家连通西部及中东部地区的重要公路大通道。西察2标位于海西州天峻县和乌兰县境内,采用 “BOT+EPC+政府特殊股份”模式建设,管段主要分为两段,第一段自项目起点至关角山隧道进口,第二段自关角沟10号中桥至察汗诺互通,总长53公里。
   从2018年6月,项目一进场,就志在打响大干创优的发令枪,一场“争先创优、铸造精品”的竞赛从此发力劲跑。中铁五局主要领导一再强调,要把项目打造成标杆工程、创誉工程,示范工程,开创“BOT+EPC+政府特殊股份”模式建设的新起点。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夏天炽热难耐,冬季寒冷漫长,昼夜温差悬殊。这里,有效施工季节,也就是6月至9月之间的4个月时间。因此,自进场后,胡从文就与项目班子研究制定出了“三快”(进场快、安家快、开工快)和“三到位”(施工策划一次性到位、生产资源配置一次性到位、创先标准一次性到位)的施工战略,集中兵力、集中优势打一场速战速决的攻坚战。
   首先要抢在冬休前,拿下桥梁水下桩基,为来年大干做好准备。战鼓刚擂响,员工正摩拳擦掌。可征地拆迁,这道拦路虎让项目进展一度停滞。
   项目管段拆迁涉及150余户,而且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沟通不畅,前期工作极为难办。面对紧张工期,项目等不起。必须另辟蹊径,想尽办法与当地居民达成一致意见,完成征地拆迁任务。
   于是,项目员工们用自己的方式跑了起来。每天一大早便到居民家去拉家常、问寒暖,帮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修整道路、搭建房屋、清理河沟、慰问困难家庭等。就这样,一来二往,如此反复地沟通交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最终被诚心所动,打开了心结,征地拆迁顺利开展。
   回想起项目征地拆迁、手续申报的细节,原项目书记董兴兵说:“一路走来,每一次交流都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和心血。虽然很苦,也有委屈,但是无怨无悔”。
  还是那支钢铁队伍
   回忆有时让人兴奋,有时不堪回首却又带着自豪。西察的记忆,始终和“寒冷、抢工期、抓进度”分不开。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带着筑路人与生俱来的吃苦精神和勇争第一的执念。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夏末时节的高原已是寒风刺骨,白天风高怒号,晚上雪花纷纷。为了抢工期,建设者们在湿漉漉的草地上支起帐篷,作为暂时休整地。他们要彻夜驻守这里,因为时间是宝贵的,哪怕在刮着风、下着雪,哪怕是冰雹砸下来,河水冻成冰。
   从进场之初,项目便树立了“强管理、创效益、争第一”的项目精神,推行“进场就大干,天天大干”的理念,想方设法加快施工组织,推进施工进度,不断掀起大干高潮。可是冷,也是残酷的,零下三十度的户外,远离项目驻地,偶尔还有野狼叫唤,要坚持下去,怎么办?项目副经理兼作业二队队长贾平,是一个从青海扎倒公路和花久公路转战而来的 “老高原”,对付这种气温,有自己的一套方案。他二话没说开着皮卡车,从老乡家买来干木柴,在帐篷里燃起了火,十几、几十双手伸了过来。一闪一闪跳动着的火苗,映照着他们厚厚雷锋帽下冻结开裂的脸。他们脱下被水灌湿的鞋袜,用树枝撑着烤干。此时乐观开朗的年轻人光着脚哼起了 “草原上的夜色多么宁静……”也许,只有经历过更寒冷的冬天,经历过更难捱的黑夜,才能有这份难得的 “处苦不禁”的情致。也许他们明白,在接下来的漫长冬季里,还有更严峻的考验等待着他们。
   与老天爷争夺施工时间,成为西察公路各施工队伍的共同特征。谁能坚持到底,谁就能赢得先机。作为全线最晚进场的施工单位,为了能在来年顺利打开施工局面,一场风雪中的大干势在必行。
   11月,全线其他单位的管段,早已陆续进入了冬休。关于冬休,项目领导已经为此开了几轮会、反复讨论了多次。冬休的节点在哪儿?就在土地上冻后明年雨季前,可高原的寒冬和雨季仅一步之遥,脸贴着脸,不抓紧现在的时间,明年的雨季说来就来,到时候哭都没用。
   胡从文细细地算了一笔账:“如果不能在明年雨季前,也就是青海湟鱼洄游前,拿下桥梁水下桩基工程。那么已上场的机械设备,就会在戈壁滩上闲置大半年,不仅会延误工期,而且在零下三、四十多度的环境里,都会被冻坏,来年的压力会更大,来年的苦会更多。”
   “我看,适时冬休,调整进度,保证员工健康为重要。”焦灼中,有人无奈地提出。
   “可是如果不抓住年底时间,把水下桩基抢完,明年雨季一来就干不了,工期会大大的拖后。”胡从文谈起工期,目光非常坚定。
   “进场晚,有多少单位在等着看笑话。在花久这么冷的地方,我们都没冬休过。何况这里,我们就是要争口气”副经理冯海龙也沉不住气了。
   讨论中,弥漫着宁可不冬休,也要拿下桩基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于是,项目给大伙配足了取暖设备,里里外外的防寒服发了几套,暖宝宝成箱成箱发到工班。工人们也没有退却,坚持到底。
   12月,风雪更加肆虐,草原变成了雪场。牧民的牦牛被赶回了圈养的营地,电线杆和电线在风雪里奏响着风雪狂想曲。
   “那时,干活的手都在发抖,根本拿不起工具。大家索性摘下手套,把手伸进棉衣里贴在肚子上,缓过来了继续干。”工人们实行两班倒,歇人不歇机器。因为机器一停,那可能再也发动不了。
   高原的夜,繁星如坠,星空下的建设者夜以继日,迎难而上。这便是布哈河畔,夜晚星星点点处,灯火通明的缘由。
   “时间虽紧,任务虽重,但无所畏惧。”擦掉眼角的泪水,抖落手套上的冰渣,建设者们咬紧牙关,义无反顾冲锋在最前线。
   项目常务副经理王海平从进场的那天起,一直都是高负荷运转。“不是不想休息,是实在放心不下现场。”为了加快推进,他被迫成了手机控。电话白天晚上从没停过,电话的内容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就是在这样的寒冬里,项目部一直坚持干到了12月26日桥梁水下桩基完工。此时,长长的施工线路上,终于安静了下来。
   在比临近标段晚进场大半年的情况下,实现了全线第一家试验室通过验收、第一家拌合站投入使用、第一根桩基灌注、第一根墩柱施工、第一片梁预制、第一家获得取、弃土场正式审批、第一片预制梁架设、第一个完成砂砾底基层试验段等多项第一,始终引领全线,并成为全线开累产值最高、进度最快的标段。
   在第二年,全线生产会上,业主通报表扬了他们。“中铁五局是一支实力过硬的队伍,战斗力不亚于老关角隧道建设时期,你们还是关角山下那只钢铁的队伍。”
  一个创造精品的梦工厂
   “你们还是关角山下那只钢铁的队伍。”业主的赞扬,让大家抖落了一身的疲惫,开局致胜,他们做到了,而现在更重要的就是抓好安全管理每个环节,创优创誉,拿出更好的业绩。王海平常跟大伙儿说:“安全是幸福之本,安全是效益之源,搞工程建设要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在项目路基建设中存在大量石山开挖路段,而且地势落差大,路堑最深达12米,安全隐患巨大。面对这一情况,王海平带领项目部员工对路基、隧道以及施工技术、现场管理等情况严密监管,各部室主动开展全方位地工作对接,确保在管理上不留缝隙、不留死角,各施工队全面落实标准化施工体系,坚持施工现场领导带班巡查制度,强化施工过程质量、安全、进度的管控力度,全方位扎实有效地为建设平安工地保驾护航。
   项目所在地天峻县每年的5~8月为雨季,是洪水的多发季节,同时项目部分管段紧邻青藏铁路,由于担心项目建设会将铁路上游的汇水集中,然后通过公路涵洞冲刷铁路路基,给铁路的运营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
   为加强防洪管理,落实防洪措施,项目部积极参与青藏铁路公司的地区联合防洪行动,做好便道维护工作,保证铁路抗洪抢险道路畅通。设置截水沟和挡水埝,将汇水集中引排至附近河道,并在公路与铁路之间的河道修建防洪导流坝,通过技术手段保障铁路运营安全。
   “经过实践证明,中铁五局是值得信赖的好企业!是青藏铁路公司的好朋友!”这是青藏铁路公司领导在地区联合防洪工作检查中对项目部的认可与高度评价。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西察项目从进场之初便定下了创建精品工程、优质工程、放心工程的目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部注重加强与项目公司、监理、设计和质监单位的密切配合,积极与各方沟通交流,安排专人负责对接,主动听取上级和监理单位意见,构建了“五位一体”的联合创优质量工作格局。
   在王海平的办公桌上,有一本带着汗水咸味,褶皱破损的笔记本。翻开这个笔记本,能让我们慢慢看懂一座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布哈河大桥是怎样炼成的?
   从顶着严寒清除承台套箱积冰,到加班加点技术攻坚进行精细化建模,再到蹲点守候首个0#块成功浇筑,再到彻夜准备布哈河大桥胜利合龙。每一页每个工作要点都代表一个彻夜难眠的夜晚,代表着一个团队攻坚克难的孜孜求索。对这个团队来说,一座桥就是一座山,职责注定他们要勇于肩挑重担,敢于认真负责,不断攀登向前。他们相信,当上到顶峰的那一刻,看见的风景一定是最美的!
   在布哈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面对桥梁复杂的构造特点,在连续梁施工中,项目部对布哈河大桥连续梁进行精细化建模,通过碰撞检查、浇筑和振捣优化以及施工过程预演,并积极运用了多孔振捣、多导管下料、端模卡槽、角钢卡具、全截面井字定位架、钢锚盒、钢绞线预压、智能张拉压浆等先进工艺,保障了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为布哈河大桥建设优质工程和提前合龙打下坚实基础。
   合龙当天,青海省交通厅建管局局长苗广营迈步走上了大桥,仔细查看了桥面现场,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他感叹道:“中铁五局建设工程的质量,我早有耳闻,不愧为开路先锋。项目交给中铁五局我们交通厅非常放心。”说到此处,还对着施工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今天,在青海湖畔、雪山之间,一座简洁、大气、精致、优雅的大桥静卧布哈河。不远处,青藏铁路线上的列车,从它身边擦肩而过,车上的旅客们在欣赏布哈河草木葱茏、碧波荡漾的同时,一定会对这座新生的大桥赞叹不已。
  能干会省会赚的本事
     
             40多岁的胡从文,多年的高原工作经历,让他身上带着典型的高原特质,黝黑发亮,壮实敦厚,架在鼻梁上的眼镜,也衬托不出半点儒雅风度,高原特有的风吹日晒,将他那张团团的脸打磨出坚硬粗犷的线条。沉稳儒雅性格下,一名优秀项目经理的“神机妙算”的精明深深地浸润在骨子里。
   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胡从文坚持把提高项目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在实践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大胆改革,追求最优的施工方案、管理模式,争取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项目施工涉及内容多,包括路基、桥梁、涵洞、路面、交安、绿化及房建等,且具有管理周期长、施工任务重的特点。为在减少管理资源投入的同时,满足精细化管理需求,保障施工安全质量及进度,项目采取了“总包部—作业队—班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精简管理层级,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将作业队逐步合并、取消。同时,根据各分项工程性质采取灵活适用的分包模式,根据不同特点的分项工程,采取全工序分包或多工序分包模式,减少资源投入并降低管理难度,同时结合“能者多劳,多劳者多得”的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班组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减少了作业队层面的管理难度。
   为在施组及进度上节约支出、提升效益,项目部多次召开专项会议分析讨论,不断优化施组设计,在面对施工许可、设计图纸、资金不到位、红线征地未落实、行业迁改未开展等困难局面的情况下,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加强沟通协调,加快推进工程建设步伐,以进度控成本,以进度争效益。项目多为路基工程,填方料源是项目重头戏。原设计方案的料源运距远、单价高。通过多方打听,得知临近单位开挖的关角山隧道弃渣正好适合用来做填方。这样不仅可以缩短运距,还减低了成本,创造了效益。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2个弃土场位于标段中间,到各工地平均单程约半个小时,极大不便渣土运输。为了变更设计,那时的董兴兵基本上是以国土局为家。他去得比谁都早,下班比谁都晚。终于说动了政府工作人员,双方坐在一起探讨相关可行方案。弃土场的优化变更为施工大干创造了良好条件。
   管段内多为砂砾地质条件,原计划桥梁桩基全部采用冲击钻施工,但由于用地手续批复较晚,实际开工时间较计划滞后较多。项目部虽然已加强组织,安排桩基冬季施工至条件非常恶劣的12月底,但也仅完成了水中墩桩基施工,桥梁桩基整体进度较计划仍有较大滞后,对项目总体施组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难题,项目总工程师黄建秋仔细研究设计图纸和相关规范,到每一座桥梁现场去核查地质和地下水位等实际情况,并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家意见,决定引进旋挖钻施工桥梁桩基。旋挖钻进场后,又亲自组织试钻,制定在不同地质、地下水位时旋挖钻的钻进工艺、化学泥浆配比、混凝土浇筑工艺、过程安全质量控制要点、病害预防与处理措施等,最终实现了旋挖钻的成功运用,将单根孔桩成孔冲击钻施工平均6天的工期压缩到了3小时以内,为项目2019年全线贯通节点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聚焦创效创誉,项目管理中加强执行力建设,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以进度控成本,以进度争效益,在2019年和2020年均实现了5个月单月完成产值破亿,最高单月完成产值1.32亿元。
  桥与鱼的“邂逅”
   当青海洄游的湟鱼和一座桥 “邂逅”在布哈河,演绎出的是一个关于“生态优先”的动人故事。
   7月,又到一年湟鱼洄游季。数以万计的湟鱼离开青海湖,沿补给水源布哈河逆流而上,历经艰险向着它们世代相传的产卵地进发。
   同样在这个时节,在布哈河上游,建设者们正在顶着烈日,对已经合龙的布哈河大桥进行桥面基础设施铺装,为早日通车冲刺。与之前不同的是,今年他们不用再为洄游的湟鱼而“让路”。
   由于布哈河流域生态环境过于脆弱,原来的设计方案不适用于当地生态环境,需要重新论证和设计,因此项目一开始较原本工期便晚了足足两个月。就这样,为了保护管段内生态环境,项目部第一次“不计成本”,推翻了原有方案,选择使用新的架桥工艺,直接跨越了主河道,减少了桥墩对生态的影响,但这也使得建设成本比原方案高出了500多万。
   2018年8月,大桥正式开始施工,恰逢湟鱼洄游的季节,此时大规模施工势必会影响到湟鱼的洄游,破坏生态平衡。望着“半河清水,半河鱼”的景象,面对既要赶施工进度,又要不影响洄游,项目部犹豫再三,最终选择了第二次 “不计成本”——延期施工。决定在6月至9月份不再进行涉水施工,为湟鱼产卵让道。
   “我们不能等了,天气不等我们,湟鱼也不等我们,我们要和鱼儿抢工期,我们要跑过它们,保证大桥施工不伤及它们毫发!”在项目复工动员会上,胡从文给大家的动员讲话里透着焦急也透着一股拼劲。为使布哈河大桥水中墩在5月底湟鱼洄游前完成所有下部结构施工,确保节点工期顺利实现,项目部根据湟鱼洄游期倒排工期,精细筹划,细化分解施工任务,提前做好各项前置准备。
   经过两个月的“漫长”等待和充分准备,10月份,大桥真正开始了正式施工,但此时,项目又不得不面临另一个难题——严寒。天峻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高峻,气候寒冷,环境严酷,冬季最冷的时候能到零下30多度。
   “当时冷到什么程度了,有几位施工员都被冻哭了。哭着喊着要回家。”黄建秋说,当时日工资开到了800元,都几乎没有人愿意干。在寒冬中施工,建设者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施工效率可想而知。不仅是人,连机械设备都“扛不住”,其性能只能发挥40%。
   尽管寒风凛冽,但建设者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冷了就去工地旁的帐篷内盖上电热毯暖和一下,然后接着施工,一干就干到了当年12月底。赶进度不仅是为了给第二年大桥合龙奠定基础,更是争取时间,不影响来年的湟鱼洄游季。
   当“生态优先”不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建设者们第三次“不计成本”——为布哈河修建导流坝。从大桥向下看去,一条长560余米的导流坝分布于布哈河东侧,一面是湍急的河水,湟鱼争相逆流。一面则是安静的湿地,鸟类闲庭信步。湿地哺育着布哈河,布哈河孕育了碧波万顷的青海湖。在大桥附近,布哈河形成了一个急弯,每到雨季,河水裹挟着泥沙,奔向东南,加剧水土流失,威胁了湿地又加大了青藏铁路防汛压力,修建导流坝的目的正因为此。这条导流坝耗资600多万,但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等到建成通车后,西察高速公路将成为一条带状的景观长廊,车在路中走,人在画中游,这也是建设者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个符号。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湖视察时强调,青海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要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局党委书记徐中义在检查西察项目时,曾语重心长地说过,“我们中铁五局人走到哪里,不仅是修路架桥,更要带给当地人民以关怀、希望和信心,要对他们的环境文和文化负责,彰显出中铁人的使命担当”。
   一直以来,西察项目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用行动展现了央企的社会担当和责任。
   如今,成为一公司副总经理的胡从文说,青海是一公司最初走过的战场,在这里,从企业成立之初就一代接着一代扎根苦干,这里的雪山草原留下过先辈光荣的足迹。他谢谢青海这片土地,谢谢在这里奋战的每个日夜,让他磨砺出坚硬的翅膀,带给他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他的话让人想起著名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此时此刻,这句充满温情的诗句,印证了多少建设者的心境。
   日出雪山,大道其光。在西察项目的四年征战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高原公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道路的畅通、经济的带动,更有一种精神在传承。我们要对每个在这里奔赴使命拼搏奉献的人们致以深深的敬意,他们无畏拼搏、他们崇尚荣誉、他们忠于使命。他们让身上流淌的精神烙印熠熠生光。他们用拼搏和奉献换来了精品工程,谱写了雪域高原筑路事业新的传奇。
  (谭武军 蒋修妮 彭毓 李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