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务城通公司 郑志强
当列车驶出山海关,便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入东北这片土地,透过窗弦望着一望无际的沃野,白山黑水间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也显现在脑海中。
虽然抗日战争的浓浓硝烟早已沉淀在历史长河中,但历史并非意味着遗忘。1929年7月,杨靖宇被党组织派往东北领导抗联,曾多次重创日伪军队,被日本关东军视之为 “满洲治安之癌”。从1939年10月开始,日伪军警组成了数万人的“联合讨伐队”,围困抗联第一路军2000人的队伍。抗联不仅要与几倍、几十倍的敌人苦战,还要经受严寒、疾病、饥饿的考验,形势异常艰难。在经济封锁的同时,日伪当局为捕杀杨靖宇,悬赏万元,并招降纳叛,企图从内部分化瓦解抗联。这时,原杨靖宇麾下第一师师长叛变,他非常熟悉杨靖宇的战术和密营,领着敌人把粮仓、密营全部捣毁。1939年底的冬天格外寒冷,动辄零下三四十度。由于密营被破坏,战士们只能露宿野外,他们衣着单薄,跑起来一身汗,可一停下,湿透的衣服立即冻成铁甲一般,寒浸骨髓。尤其到了晚上,饥寒交迫,又不敢入睡,因为一旦睡去很可能就再也醒不过来。
1940年初,原抗联警卫旅的参谋丁守龙叛变,杨靖宇和第一路军总部的行踪被暴露。日军出动飞机侦察,并调动4万多人,封锁山林,日夜搜索。1940年2月1日,杨靖宇身边的侍卫排长张秀峰叛变投敌。由于张秀峰对杨靖宇计划安排的突围路线一清二楚,使敌人大大缩小了包围圈。杨靖宇将剩下的60名战士化整为零,不停分兵突围。
2月10日,杨靖宇身边的六名战士中有4人负伤。他命令警卫员带着三个负伤的战士撤走,自己借着暮色撤进密林,拖着敌人穿梭在密林中。18日,两名战士出去找食物时与敌人遭遇,英勇牺牲。敌人的包围圈缩得更小了。
随后,杨靖宇孤身一人于22日到达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50多天打了40多次仗,负了伤的杨靖宇已经数日粒米未进,以皮带、棉絮充饥,身体虚弱到了极点。次日中午,他遇到几个打柴的农民,便拿出钱请他们帮助买点吃的和衣服。一个叫赵廷喜的人拿了钱离开后,很快就向敌伪告密。下午3点左右,赵廷喜领着日伪军将三道崴子层层围住。杨靖宇沉着地向山上撤去。敌人一股接一股地兜上来,在濛江县城西南保安村的山坡上,双方只有50米的距离。敌人先是对杨靖宇喊话劝降,但回答的只有射击声。打了一阵后,杨靖宇知道突围无望,把身上带的文件烧毁,然后与敌人继续激战。4点半左右,杨靖宇身中数弹。他高大的躯体靠在树上,壮烈殉国,时年35岁。冰天雪地里、饥病交迫中、四面包围下、孤身作战时,杨靖宇用“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灭”的血性与忠诚诠释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残忍地命令手下铡取杨靖宇的头颅,并亲自用军刀切下杨靖宇的胃送去化验。他想知道,在最后的日子里,这个对手到底是靠什么支撑着。当他得知杨靖宇的胃里只有草根和棉花而没有一粒粮食时,默然无语。在场的敌人也被惊得目瞪口呆。
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吉林省濛江县建立了民主政府,根据全县人民一致意愿,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当地群众自发捐资筹备为杨靖宇将军重新安葬,1946年2月23日,数千人参加了杨靖宇将军追悼大会。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日作战最早、条件最艰苦、历时最长的抗日武装,东北抗联经历了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最为惨烈、最为悲壮的14年历程,被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并致以 “最崇高的民族革命敬礼!”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参加东北抗联的5万多将士大部分血染疆场,120多位师以上干部战死,40余位军以上干部为国捐躯,消灭日伪军18万,牵制日本关东军70多万,有力地打击了日伪殖民统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用不畏强暴的勇气、革命必胜的信念、杀身成仁的决心,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在白山黑水间,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铸就了彪炳史册的抗联精神。这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一个鲜明坐标,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思想感情,砥砺着理想信仰和使命担当,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在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必将激励我们不断攻克各种关卡,在新时代继续创造新的伟大业绩。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望着每天与朝霞一道升起的五星红旗,谁又能忘记在这片黑土地上发生的爱国故事和牺牲的英雄?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但是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辈青年只有将国耻铭记在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学习更加精益求精,不怕吃苦,肯下功夫,抱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